重庆市林业发展以“绿山富民活行业”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关于“把荒山、穷山变成秀山宝山”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森林重庆”建设机遇,全力推进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木竹加工、苗木花卉、中药材、生物质能源六大林业支柱产业建设。目前,全市已呈现出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日益显现的可喜局面。到2010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65亿元,培育林业龙头企业100家,林业特色乡(镇)80个,林农人均年林业收入已达500元。
加强指导 加大投入
重庆市林业局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处,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先后编制和完善了《重庆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重庆市笋竹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为重庆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多渠道增加投入,“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林业贴息资金22亿元,市财政安排林业产业贷款贴息5000万元,专门用于森林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还通过国债旅游资金、乡镇道路建设资金、招商引资和业主自筹等共投入森林公园建设资金近30亿元;积极搭建林业投融资平台,市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林业投资公司,已融资13亿元,21个区(县)也先后组建了林业投资公司,为区(县)落实贷款资金14.7亿元;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林业产业开发建设,香港理文、精光集团、美心集团、重庆金科集团、黔江区蚕业有限公司、重庆中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森山公司等类加工、绿化造林公司,共投资30多亿元用于林产加工和产业基地建设。
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基地建设是搞好林业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以“森林重庆”建设为契机,以农村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苗圃基地建设和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五大工程为载体,重庆市始终坚持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等产业基地。全市围绕永川、丰都、酉阳3个产业基地建设中心,采取集中投入、集约经营的办法,建好了一批标准高、质量优的林业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速丰林基地及特色经济林基地300万亩、优质笋竹基地230万亩、香料花椒为主基地80万亩、蚕桑基地87万亩、木本药材66.8万亩、以干果为主的森林食品基地7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万亩,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六大林业产业格局形成
重庆市初步形成了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木竹加工、苗木花卉、中药材、生物质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格局。森林旅游业迈上新台阶,打造了小三峡、仙女山、金佛山、黑山谷、歌乐山、南山、茶山竹海等一批森林旅游知名品牌,市(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发展到79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5处,经营面积18.57万公顷,森林公园的年旅游人数增加到71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30.9亿元,木竹加工业快速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推进下,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林浆纸为主导,人造板、竹制品为辅助的林产加工业发展格局,全市从事林板、林纸加工的企业达21家,制浆30万吨,林板15万立方米,木门500万樘,以香港理文公司、香港九龙公司、龙章公司为主的年产95万吨纸浆项目相继投产;森林食品业开始起步,通过大力引进、培育花椒、笋竹、油茶等优良品种,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对森林产品的科技开发利用,一批以骄王牌花椒、金佛山方竹笋、包黑子鲜食笋、秀山县金银花等为特色的品牌产品正在不断涌现;苗木、花卉产业正在兴起,全市已建成花卉苗木基地39万亩,其中,1个市(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15个中心苗圃,6个现代化苗圃,年产苗木花卉15亿株;生物质能源产业有了恢复性发展,全市规划发展油茶基地240万亩,依托森林重庆建设,已发展以油桐、油橄榄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基地10万亩;森林药材产业初显成效,依托重庆太极集团、重庆制药厂、重庆中药研究所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及中药材批发市场,全市以金银花、杜仲、厚朴、青蒿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总规模近15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林下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
“十一五”以来,各地依托森林重庆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下循环经济,探索出一批以林禽、林畜、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粮等为特色的成功经营模式。全市发展林下经济570万亩,林禽出栏1200万只,林畜出栏10万头,森林蔬菜1万吨,蜂蜜产量120万公斤。石柱县种植黄连5万亩,产值80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连标准化种植基地。城口县2008年中药面积20.3万亩,其中草本药材8.3万亩,三木药材12万亩。荣昌县为切实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加工剩余物大量浪费且污染环境的实际问题,以麻竹笋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引进重庆能威食用菌开发公司,在峰高、荣隆、远觉、双河等镇(街)建立林菌种植基地2000多亩,产蘑菇1800吨,产值720万元,林农亩均增收4000元。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各种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林农组织了起来。大足县采阳农业发展合作社、江津区花椒公司等,通过公司开展全方位的协调服务,实现了“三统一、三有利”的目标。一是建成了统一的服务体系。以基地、种植购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服务对象统一开展服务,定期收集和发布产供销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信息、相关农资供求价格信息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信息;对农民所需的生物农药和专用复合肥等生产资料,实行统一的集团式采购;指导农民科学选种育苗、科学栽培及肥水管理,科学采摘、分捡、晒干、贮存。统一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级,控制了产品质量。二是结成了统一的利益联盟。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民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缩短农民与企业、市场的距离,同时优化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变单个优势为集团优势,变个体承担风险为合力承担风险。三是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内坚持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对外浮动统一价格,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形成。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强化
积极开发林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大现有科技成果及林木良种的转化力度,推进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适应范围广、林农增收效果明显、发展前景好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区(县)林业特色产业科学发展。江津区加大花椒良种母本示范园的建设,研究和培育无刺新品种,筛选出一批适应性强、品质和产量双高的优良品种,替代了传统的品种。与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农民联合协作,研发出“短尖矮化、修枝整形、测土施肥”等速生丰产技术,并迅速传授给农民,使花椒由三年生挂果提前到一年半挂果,产量大幅度提高,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生产的周期,同时组织20多位专家和10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在20多个镇(街)的花椒基地推行技术承包,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重庆市通过六大林业产业的大力推进,使林业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竹产业,全市竹笋年产量已达26万吨,年产竹材超过100万吨,产区农民收入近30%来源于笋竹产业;江津区花椒生产已经成为“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2010年生产鲜椒30万吨,产值达16.3亿元,带动30万农户75万椒农,椒农人均收入4000多元,向城乡群众提供季节性劳动岗位17.4万多个,并从加工和流通链上吸纳营销经纪人和产业工人4000多人,劳务收入1.3亿元;开县星星套装门厂以木竹为主要原料,年生产室内套装门500万樘,增加农民卖竹收入6500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农动力4890人。
重庆市林业产业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在发展好现有六大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好速丰林、优质笋竹、森林旅游、花椒、苗木花卉、中药材、生物质能源、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八大产业基地。到2015年,培育龙头企业120家,林业特色乡(镇)100个,建成市(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0个,基本完成森林公园建设的总体布局,林业年产值达到550亿元,农民从林业人均收入达到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