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工业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顺应时代的需求,我国劳动者报酬大幅提高,这对一直处于以低成本付出为优势的在华企业来说必将引起一定的不适应。
进入2011年,我国劳工短缺的问题比2010年更加突出,全国各地出现了"用工荒",不仅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带,北京、天津、成都、武汉等北方和中西部劳务输出城市也逐渐显现了劳工急缺的现象。一边是员工关于工资上涨的诉求,一边是上游单位不断增加的利润压力,中国的印刷企业改何去何从,中国印刷企业的出路何在。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因而改革开放以前的国策一直是“低收入、多就业”,加之当时印刷业门槛较低,所以曾经流行的“要想发,干印刷”也确符实际。印刷工艺虽然复杂,但是可以分段加工,过去有一台照相机和简单的制版设备就能做印前加工;有一、二台印刷机就能干印刷;印后加工主要靠手工,用低价劳动力做熟练工,请几个技工指导即可。我国的印刷业,很大方面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资源所带来的优势。
然而,顺应时代的需求,我国新“劳动法”的出台,劳动者报酬大幅提高,这对一直处于以低成本付出为优势的印刷企业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与负担,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重性,俗话说“穷则思变”,这种不适应必然会爆发新的活力,不仅不会使企业消亡,而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如:近几年印刷企业招工困难、劳动力成本提高,至使一些企业开始购买装订设备代替人工,尽管一段时间提高了成本,却提高了产量,缩短了周期,促进了印刷企业的持续发展。
据悉,很多沿海企业已经开始打算将生产加工基地投放到劳动力成本稍低的西部,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件好事。我国的经济历来就是东高西低,印刷行业也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沿海企业将生产加工基地投放到劳动力成本稍低的西部,不仅是西部的劳动力有了市场,也正好解决了印刷行业在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有各类印刷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80万人。“十一五”末,我国印刷总产值超过“十五”末的两倍,居全球第三位,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印刷业出口加工产值持续增长,行政管理取得实效,印刷法规和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印刷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相信我国印刷业将会继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