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树种市场前景看好,百姓、企业造林热情高涨。在中国林科院实施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提供的科技支撑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山区栽种了“摇钱树”。
据介绍,杉木课题在设置时,就充分考虑到成果如何尽快应用于生产等问题。研究成果体现出区域特征,因而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如课题根据杉木特点,设置了包括南岭山地、雪峰山地、武夷山地3个重要生产区,每个产区又都有子专题,使杉木几个产区都有地域特色的成果适用技术。
贵州、广西等地已营造马尾松试验示范林1000多公顷。据测定,示范林比相同立地条件下当地优良种源生产力提高15%-20%,比国家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行业标准要求平均提高20%-30%。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营建泡桐试验示范林226.5公顷,生产造林1万余公顷。仅考虑试验示范林的效益,主伐时净收益即达2500万元,已接待过澳大利亚、意大利、缅甸等国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参观考察,在国外已有较大影响力。
项目选育的耐寒桉树则在广西、云南、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之一。这一时期,我国新选耐寒桉树林面积超过9.3万公顷,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
由于耐寒桉树主要在山区培育,且经济收益高,随着人工林基地的建立及相应加工业的发展,农村、山区有了新的脱贫致富项目。按每公顷人工林需要4个劳动力计算,这9.3万公顷丰产林共提供了约37.3万个就业岗位。耐寒桉树是生产纸浆、人造板的优质原料,加上其速生丰产能力,可用于营造桉树工业用材林、桉叶油基地林、油材两用林等,耐寒桉树成为这些企业最佳的原料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企业造林的积极性特别高涨。
在这里,我们选取的应用成果远非全部。
研究显示,速生丰产林的建设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碳汇量和生物质能源。有专家表示,速生丰产林建设不仅是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时期,中国林科院选出的多个优良无性系被国家正式认定为良种,获得市场的“准入证”后,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以杉木、杨树、落叶松、桉树等为代表的用材树种发展迎来春天。未来,中国林科院拟进一步发展良种和良法相结合的配套营林体系,使这一利好得以持续。
此前,中国林科院速生丰产用材林战略布局为:优先发展以江西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建设以广西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在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工业用材林基地,通过四川和云南两个核心省份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来满足西部地区木材需要。
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
中国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研究员王军辉认为,森林“双增”目标任务艰巨,尤其是4000万公顷目标的实现,主战场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需要科研院所在抗逆生态树种的选育方面下大力气。这在国际上都属技术难题。中国林科院迎来机遇,又面临挑战。
王军辉介绍,“十二五”时期,中国林科院为保持攻关的连续性,将通过“主要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与扩繁”,大力推进现代培育技术的不断改进与集成创新,延续现有育种方面的研究。培育目标性状有重要突破、满足实际生产和建设需要的自主知识产权林木花卉新品种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
“主要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与扩繁”项目基本涵盖了全国用材树种科研队伍,覆盖的树种也将更多,抗逆生态树种的选育就是其中的一个特色。
“‘十二五’时期科研项目中列入的树种,将由市场决定。”王军辉研究员告诉记者,与前期相比,中国林科院科研项目也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如何实现更广更大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