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一直是个问题。有人用买椟还珠的故事来嘲讽这一现象。想不到这一消费品市场出现的问题,现在也蔓延到精神产品的图书市场。
据报道,细心的读者走进书店定会发现,,在的有些图书“档次”越来越高了:不仅所用材料越来越高级,出版式样越来越翻新,而且推介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一位资深出版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出版社的“新追求”:有些图书,不仅要用高档纸,甚至还用上了绸、布、皮,甚至烫金烫银,以示高贵。有的图书被装进礼盒,里面除了图书外,还放置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当然,这些精心“包装”的图书,几乎都价格不菲。有的甚至贵得令人咋舌,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令一般读者“望书兴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精心包装的图书,不是公款购买,就是免费送人,有的书送人都送不出去,几乎没有人愿意自掏腰包。
一方面过度包装,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却缺乏阅读力,一些过度包装的图书文字差错率竟高出有关规定的百倍以上。有关人士认为,这是因过度追求“包装”、过分讲究华丽而忽视编校、放松监管,以致错谬百出。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字的魅力,现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读物越来越少,而那些阅读价值并不高,文字不足图片来凑的快餐书籍遍地开花。
当我们在翻阅经典名著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文字的力量,并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血脉,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我们的先祖创造了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作为当代的出版业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为图书市场提供更多的经典书籍,这是一种文化责任,而过度把心思花在图书的包装上,舍本求末,低估文字的力量,这是陷入了一种出版误区。
出版业要再现辉煌,更要重视文本第一的读者需求,这方面不能颠倒主次,任何包装都是一种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过度包装不仅违背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也人为地阻隔了文字的有效传播的力量,这种短视效应带来的后果对并不景气的出版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