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泛黄的纸张,带着略显粗糙的纹理,配合极具民族风情的画面,仿佛诉说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奇。近日,堪称中华造纸术“活化石”的新疆桑皮纸制造技艺亮相西城区文化中心,百余幅绘制在桑皮纸上的画作汇成《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而更多关于桑皮纸的故事,也第一次走进首都市民的视野。
“活化石”曾是生活必需品
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以桑树嫩皮为原料,成纸具有韧性好、拉力强、质地软、吸水性强、历千年而不褪色等特点。桑皮纸是故宫大修时特选的古画修复材料,也曾被广泛应用于书画装裱、制伞、制扇和制作各种文化工艺品。
桑皮纸的制作曾是新疆维吾尔族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手工艺,桑皮纸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此次展览的展品显示,就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很多新疆孩子上学时用桑皮纸订成本子来记课堂笔记,也有人用桑皮纸糊窗户,用桑皮纸做维吾尔族小花帽的衬里。
不过,随着工业造纸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传统技艺的普及程度已远远不如从前。2006年,新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国家级传承人就居住在和田地区,如今已90多岁。
将助力古籍《玄奘传》再造
“虽然桑皮纸离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远了,但对专业机构来说仍非常重要。”展览现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修复古籍、再造古籍是桑皮纸的专业用途之一。国家图书馆收藏有部分新疆古籍,他们都是记录在桑皮纸上的,其修复也必然要使用原始材料。此外,国家图书馆已着手对一部国家一级古籍、回鹘文《玄奘传》(回鹘,是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共同先民,其语言回鹘文是古代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进行再造。
据介绍,《玄奘传》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俗称。这部传记是玄奘的弟子在他圆寂后写出的,记录了玄奘西域取经的经历。公元10世纪时,回鹘著名佛经翻译家胜光法师,将这部传记手抄下来并译成回鹘文带回新疆。
上世纪30年代,由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托人从新疆马帮手中买得半部,共240页,其余部分分散在德、法、俄几国的相关机构中。目前国家图书馆已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有望将整部著作再造。而使用原汁原味儿的桑皮纸,就成了再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这部古籍的下半部仍好好保存在国图,也由此可见桑皮纸的耐蚀性很好。”张志清说。
桑皮纸绘画粗犷古朴
除了专业用途,用桑皮纸做中国画,现在也成了新疆的美术家们尝试的一种崭新创作。
“相比于宣纸,它本身泛黄的颜色带有一种天然的韵味。”一位参展画家详细回忆了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鲜感觉。他说,桑皮纸比宣纸纹理粗糙一些,且吸水性不如宣纸好,使得画面的处理和呈现效果均有所不同。人们更容易从画面上看出粗犷、骨感的画风。
此外,桑皮纸是纯手工制造,每一张、每一批都还有细微的不同。这使得整个创作过程如同一个与古老材质对话的过程,画家要一点点了解纸张,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表现手法。截至目前,来自新疆的艺术家们是第二次大规模利用桑皮纸创作中国画。
据悉,此次展览将免费展至3月26日。该展览也是2012年文化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展览还将分赴对口援疆、给予新疆巨大帮助的19个省市巡展,献上新疆各族文化工作者深情问候的一瓣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