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福熟练地从鱼钩上将一条半斤多的鲫鱼摘下来,随手放入身边的水篓里,又钩上鱼饵,鱼竿轻轻一甩……“钓着玩!”他憨厚地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笑道,“原来这里污染厉害,没了。这两年又有了。”
这位村民垂钓之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微山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走廊和调蓄功能区。明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通水,数十亿立方米长江水将通过这里一路北上,输送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
不同于中线和西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成败关键就是治污。2001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实地考察尚未开始建设的东线工程,直言告诫,“治污搞不好,长江水引到北方成了污水,这个工程就失败了。”
那时,沿线河流湖泊水质多数为V类或劣V类,水污染主要的衡量指标COD、氨氮超标数倍,最为严重的入微山湖山东各控制断面水质主要指标超标倍数在10~180倍。严峻的现实让舆论中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业内专家称之为流域治污的“世界第一难”,要攻克这一难题,沿线地区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式的环保行动。
十年过去了,在东线工程即将全面通水之际,东线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从2000年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为3%,到今年1~4月达到32个、达标率89%。输水干线基本达到工程规划要求的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多年不见的鱼儿又回来了,一些对水质要求很高的生物也开始出现,一路死水重现生机。”在调查现场,本刊记者亲闻正在检查工作的几位专家感慨而言。
生死微山湖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上世纪50年代一部电影《铁道游击队》让微山湖的湖光山色蜚声全国。多年后,微山湖成为东线工程治污绕不过的坎。
微山湖是南四湖的别称。这个涉及苏鲁皖豫32个县,流域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是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大多数国内外专家对这一湖泊的治污意义拥有几乎相同的判断:东线工程成功关键在治污,重点在山东,而难点在微山湖。
但是,20世纪后期,这个渔产潜力曾位居国内湖泊之首、素有“日出斗金”美誉的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环境危机。伴随着1980年代乡镇企业的勃兴,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小企业也开始在湖边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肆意地流入这个纯净的湖泊,微山湖开始变浑、变黑……
十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南四湖在呻吟》如此描述那个年代: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医疗废水、船舶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湖中,53条河流沿河的排污企业达到4000多家,每天54万吨工业废水、14万吨生活污水排入微山湖,16.5万亩的水面被严重污染,日入湖有害物质达到218.2吨,当地5万多渔民,面对湖水却饮水困难……
其实,微山湖的境遇只是东线沿岸水环境的一个缩影。京杭运河沿线严重的工业和城市污染,令近1500公里的输水水道几无净水。来自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历史数据显示,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论证的2000年基准年,东线一期工程苏、鲁两省COD入河总量35.3万吨,氨氮入河总量3.3万吨,分别超出要求COD、氨氮入河控制量6.3万吨和0.53万吨的4.6倍和5.6倍。
严峻的形势在2002年迎来转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开启了苏、鲁治污的大幕。
治污“军令状”
2003年10月15日,南水北调办公室分别与江苏、山东两省政府签订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目标责任书》,明确省政府对辖区内治污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治污工作负总责。两省政府承诺,通水前,一定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污任务,实现输水干线III类水质目标,建成“清水廊道”。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水质从劣V类向III类的跨越,是一个技术含量颇高的难题。根据环保专家的论证,这需要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9.0万吨,削减率82%;氨氮入河量削减2.8万吨,削减率84%。
曾经水污染严重的美国,在1970年代初开始启动流域治污,当时,其国内人口密度为22人/平方公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城市化率为73%,三大产业结构为3:34:63,实施流域治污的基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与之相比,微山湖流域当年启动流域治污时,人口密度为750人/平方公里,是美国的34倍;人均GDP达到950美元,约为美国的1/6;城市化率为36%,约为美国的1/2;三大产业结构为15:46:39;实施流域治污的基础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所以,东线治污一度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作为一项规模空前的国家工程,从战略意义上而言,东线治污不允许失败。为此,按照目标任务,苏、鲁两省政府与调水沿线14个地市签订了治污“军令状”,将治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目标。
比如,具体实施中,江苏在南水北调东线苏北段推行“河长制”,由辖区内负责人分段包干治污任务;徐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重点断面水质达标风险抵押金制、划定重点断面水质保护区,试行辖区南水北调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金制度。
这一制度设计要求相关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每人每个水质监测断面缴纳风险抵押金2万元。断面水质经国家和省相关部门验收达到标准,全额返还抵押金并给予奖励,否则,不但不予返还,在年终考核时还要一票否决。
同样,山东将治污减排责任层层落实到各市、县和重点污染企业,把治污减排任务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
强力措施之下,东线输水干线水质开始好转,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很多鱼儿又回来了。时常在微山湖畔钓鱼的张广福几乎总能满载而归,小水篓里除了常见的鲫鱼之外,偶尔还有一两条长江毛刀鱼。这可不多见,毛刀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从前)没这鱼,这两年碰巧可以抓一两条。”他说。
无独有偶,从2010年开始,南四湖支流白马河大量出现桃花水母,这也是对水质要求很高的生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如今,南四湖流域已恢复水生高等植物68种,物种恢复率92%;恢复鱼类52种,物种恢复率达67%。
聚共识促转型
“不能把经济发展和环保割裂开来,忽视了环保在倒逼行业转型中的作用。要把流域治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要换个活法,不能总保护落后。”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如此向本刊记者介绍这个东部经济强省的环保哲学。
在其看来,尽管南水北调工程治污对所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影响,但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企业,近年来已逐步形成高度共识,“当前依靠牺牲环境而增长的发展方式是危险的,经济转型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次治污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他认为,“只要让企业家们认识到这一点,留给他们缓冲的时间,没有企业家会跟政府对着干。”
山东环保部门从2002年开始编制流域标准,并在四大流域分三个阶段一步步实施,排污标准逐步提高,让企业慢慢适应。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淘汰了将近300家水泥企业,它们的产能超过6000万吨;焦化企业36家,产能480多万吨;钢铁企业24家,产能360多万吨,还有工艺落后的诸多造纸、酒精等企业。同时,全省还拒批或暂缓审批涉水建设项目1400多个,涉及总投资440亿元。
毗邻的江苏自2003年7月1日起,全省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及替代用品,以减轻其对水质的破坏。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调水沿线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8座,日处理能力216.6万吨。山东省也在沿线建成污水处理厂81座,日处理能力386.5万吨,较2002年提高了3倍,平均负荷运转率达到88%。沿线实现了一个县(市、区)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处理厂。
2011年,山东环保部门监测,全省水环境COD平均浓度为30.8毫克/升,水环境质量总体恢复到1985年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苏、鲁经济也借机华丽转身。张波喜欢以造纸业的蜕变来阐述这些年山东经济转型的变化。
作为山东重要产业,造纸业一度扮演着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它是重要的财政和GDP贡献者;另一方面,它又是主要的污染来源。高峰时期全省拥有草浆生产企业500多家,遍布东线各大流域,排污量占到全省排污总量的70%以上,1吨污水能污染8~60吨清水,一家造纸厂就能污染一条河,全省常年水资源总量300多亿立方米,全部用来稀释造纸污水都不够。
根据山东制定的排污标准,2010年,包括造纸业在内的污染企业排污标准要达到100毫克每升,而国家标准是450毫克每升。有反对者称,此标准环保成本太高,造纸业也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基础。“小康社会,河里没有鱼,那叫什么小康社会?”张波说,“转过来就是一片新天地,转不过来,山东宁可不要这一行业。”
后来的故事证明山东造纸业迎来了一片新天地。来自当地环保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如今,山东草浆生产企业仅有十多家,但是,纸制品总产量是2002年的2.5倍,利税是2002年的4.7倍,造纸行业COD排放量同比减少了62%,技术水平领先全国五年以上。
另一个罕见的情况是,2011年山东水资源消耗不升反降,同比下降两亿立方米,而且是在去年春季大旱的情况下发生的,地下水位也上升了0.24米。张波对此的解释是,这意味着以高耗水为代价的山东迎来了拐点,原因就在于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废水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灌溉的科学。
走过十年之后的东线治污历程,现在仍有不少坎坷在前方等候。业内专家从长远观察,在东线工程所经地区,多数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稳定地保持水环境的标准,沿线地区长期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和连贯。尤其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部门和区域协调机制,将是保障东线“一泓清水”的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