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水浊,鱼虾难以见到踪迹。现在打渔,要去更远的海域。”骄阳似火的7月底,在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珠江入海口的渔船上,发黑的咸淡水交汇处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恶臭,53岁的渔民梁德裕(化名)无奈地向本报记者倾诉。
新湾社区位于珠江口畔虎门镇南端,作为珠江口天然的海湾渔港,也是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虎门新湾和附近的沙田先锋村是东莞主要的渔民聚居地,共有渔民700余户3000多人,占东莞全市的80%以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湾渔民曾经富裕过,打一年鱼相当于在工厂干三四年。但在东莞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海水被大肆污染。鱼消失了,短暂的富裕也消失了。”梁德裕感叹,现在年轻一辈基本不再打鱼,随着渔民老龄化,渔民也要在困顿中渐渐消失。
新湾只是广东珠江口渔民的一个代表。但梁德裕的境遇折射出广东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作为中国沿海9个重要海湾,位于广东的环珠江口湾区,在日前公布的《2011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里显示:“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均超过40%。”
而根据6月21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2011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广东近岸水域劣四类水域的比例从2010年的8.5%下降至5.4%。
“目前国内的环保投入还很欠缺,官方提供的数据受监测时机和地点的影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黎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南海海域污染数广东,广东污染数珠三角,广东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伴随着珠三角“工业化”的迅速崛起,生活废水直排、工业废水超标排放这些“中国制造”的副产品,也正让广东近海成为一个巨大的接纳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场。
而久负盛名的珠三角工业重镇——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环绕环珠江湾区,这里石化、印染、造纸等企业众多,成为“水质极差”的“最大贡献者”。
最后一代渔民
8月1日12时整,南海海域2012年度“休渔期”结束,梁德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出海远航做准备。而就在离虎门新湾渔港不远处,成片的咸鱼被晾晒着。近200艘渔船停靠在新湾渔港,休渔期一结束,它们将扬帆出海。
老梁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大海。休渔两个半月的“陆地生活”将是他最难熬的时光,而大海在这两个多月休养生息。
“大鱼好难网到,化工厂太多,很多鱼都没有啦。在近海区域,根本打不到鱼。所以渔民大多一起去较远的海域。”梁德裕很是怀念早年在近海打渔“早出晚归”的日子。
老梁感叹,他们或将是珠江口最后一代渔民了。“本来年轻一代就不愿再从事这样的苦活,另外,珠江口汇集了诸多剧毒污染的电镀废水,玻璃废水以及一些煤电、化工厂等一系列偷排污企业,海水污染导致鱼类减少。打渔作为世代传下来的一项生计或将终结。”
在海洋渔业严峻现实的背后,还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日益严重的广东近海污染现实。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文斌日前公开表示,广东近岸水域劣四类水域都集中在珠江口等海域,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劣质水质标准大概是2600多平方公里,在近岸海域的面积比大概是8.5%,2011年劣质海水水质占近海海域的面积的比例是5.4%,比2010年劣质海水的水域比例减少了3.1%。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也证实:与2010年同期相比,珠江河口因氨氮浓度下降,水质由Ⅴ类上升为Ⅳ类,漠阳江河口因总磷浓度下降,水质由Ⅲ类上升为Ⅱ类,水质变好;磨刀门水道河口因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上升,东江河口因氨氮浓度升高,水质均由Ⅱ类下降为Ⅲ类,水质变差。
石化、印染、造纸三大污染源
除了直接排污大海,陆源污染也是临海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
如《公报》中显示:去年珠江等主要入海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COD、石油类、营养盐、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约102万吨。其中,由珠江八大口门径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为76万吨,入海排污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巨大。
广东全年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中,七成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进入南中国海。而珠江口作为珠三角多条河流的入海口,上游和东西边的污水、垃圾等都汇入该块海域,被民间称为天然“垃圾回收场”。
《公报》亦显示,在2011年实施监测的89个各类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有2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超标率约31.46%,较2010年减少约7%。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个别排污口出现铜超标现象。
另外,污水入海量可测的51个代表性排污口污水年入海量为2.27亿吨,主要污染物年入海量为1.57万吨,珠江等主要入海河流随径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约101.79万吨。海面飘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和木片,海洋垃圾以及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
本报了解到,在珠江口上游,企业林立,石化、印染、造纸等企业众多,这些企业也成为珠江口污染的原因之一。
6月1日,广东省环保厅公示了“2011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信用评级结果”,549家纳入2011年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的重点污染源中,红牌企业(环保严管企业)共有44家,所占比率为8.0%;黄牌企业(环保警示企业)共有61家,所占比率为11.1%。
珠江口沿岸的深圳、中山、东莞、广州、珠海五个城市中就有23家上榜。其中不乏长期困扰周边居民而一直被黄牌警告的石化企业,也还有一直被视为工业治污的“环保典范”,却在这次公示名单中被“红牌”严管。
本报综合公开信息发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多年“吃牌”——从2006年至2008年被评为红牌企业,2009-2010年则被评为“黄牌”。对此,不久前广东省环保厅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了无奈--尽管近年来广石化加大了投入和治理力度,但其所处的地方已成广州市的主城区之一,也是珠三角的核心地带,环境非常敏感。广石化仍然存在污染物超标、未批先建、卫生防护住地类居民搬迁等问题。
另外,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东曹(广州)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聚氯乙烯(PVC)树脂)以及东莞的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被烙上“红牌”和“黄牌”的印记。
电镀印染因其高污染而一直饱受诟病。但此前中山高平工业园的“企业集中进园、污水集中处理”的高平模式,曾多次被环保部门肯定。但是在“2011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信用评级结果”中却显示,此前一直被誉为高污染废水处理典范的“中山市高平织染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和“中山市三角镇高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理电镀污水),此次却均入“红牌”名单。
再以“世界工厂”东莞为例,此次参评的72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被亮黄牌,而造纸企业仍是污染大户——7家黄牌企业近一半是造纸企业,分别是东莞市中联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市南翔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市中堂镇吴家涌有利造纸厂。
另外4家是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虾公潭污水厂)、东莞市博海环保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东莞市望洪水务有限公司,以及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东莞市中联纸业有限公司较去年有所进步,属于脱“红”戴“黄”,而东莞市南翔纸业有限公司则是连续两年都稳戴“黄牌”。
除此之外,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广州发电厂有限公司(原广州发电厂)也被评红牌严管企业。广州飞华纺织制衣漂染有限公司、广州市畅信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增城市正华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通用沙井污水处理(深圳)有限公司(沙井污水处理厂)、深圳市瀚洋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固戍污水处理厂)、珠海深能洪湾电力有限公司、中山市小榄镇新悦成线路板污水处理厂则被评为黄牌警示企业。
在线监测扭转现状?
“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广东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扭转,主要河口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海洋灾害和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的威胁也在增加。”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文斌介绍,该局今年计划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进行珠江口入海污染物在线监测,以实现对珠江入海口门的实时监控,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比如有些大型的企业,排污口就有在线监测。”文斌介绍。
广东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陆超华则表示,“我们已启动珠江口排污的站点监测工作,根据实地调研做了初步工作方案:站点分别建设在陆地上和海上浮漂。”
陆超华表示,目前监控的重点主要是珠江汇入南海的八个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口门)。因为,珠江口海域每年大概有100万吨的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污口占1%,99%是通过八大口门造成的。
广东省环保厅还表示,将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级结果通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利用经济手段,推进绿色信贷。
据本报了解,虽然原选址南沙的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遭受环保争议之后,定址环境容量较大的湛江东海岛,但是石化项目并没有远离珠三角。
就在7月11日,毗邻珠江口的虎门港与广州鸿业集团有限公司签下了总投资约45亿元的化工产业园区项目,该项目初步选址在虎门港立沙岛作业区,将开发建设1个3万吨级、1个2万吨级泊位,项目投产后,年产值约270亿元人民币,年创税约6亿元人民币。
而就在今年初,东莞虎门港石化产业方面还一举引进了总投资额80亿元的七大石化项目。
“要想真正让珠江口等近海海域海洋生态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一定要停止,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向本报表示,对珠江口的治污,仅仅加强既有的化工、造纸、印染等传统污染大户的监管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