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公布了《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图书品种和重版重印品种同步增长,全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较2010年增加4.1万种,增长12.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重版、重印图书16.2万种,较2010年增加2.3万种,增长16.5%,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率为2005年以来最高,图书再版率大幅上升表明图书生产的品种结构优化,获利能力强的品种增多。同时报告中还披露了一组重要的数据:2011年图书、期刊、报纸印数创历史新高。图书出版总印数77.1亿册(张),较2010年增加5.7亿册(张),增长7.5%。对于《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的几个关键数字,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1953.5亿元——2011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1953.5亿元。这一数字包含重复计算部分,出版社销售给书店、书店销售给消费者会重复计入。
1063.1亿元——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0万种,少于平均定价,这一数字应该可以等同于图书的造货总码洋。
664.4亿元——2011年图书出版真实的市场营收规模。
900亿元——2011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总金额。
综合以上,加上总署行业数据统计方式口径的变化,过去每年都会统计“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项,从2007—2010年该金额分别为“565.9亿元、672.45亿元、658.21亿元、737.8亿元”,由此推算,2011年图书库存大至在800—900亿元之间。从库存总量规模看,图书每年销售600多亿元,而库存为800-900亿元。
2008年图书库存增长高达18.83%,2009年曾经有过2.16%的下降,但2010年又立刻反弹至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分析2009年库存下降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畅,出版社造货谨慎;二是出版业转企改制过程中,历史积累的大量库存被作为不良资产剥离;三是当年纸张价格疯涨,出版社纷纷减少图书印量。
为满足全国几百万平方米的书店卖场容量以及几大网店必须,保证供应及时、防止断货和经常性缺书现象,全行业库存维持在500—600亿元是比较合适的。目前800-900亿元的库存规模,显然一定程度超出了这一合理界限。并且非常危险的是,位于高位的库存仍在以较快的速度继续膨胀。
造成书业高库存的原因包括:同质图书大量重复出版、选题定位失误、追求品种规模忽视单品效益、信息不对称导致过度造货等。加之出版业管理相对落后,考核编辑、发行人员凭造货、发货,考核社领导重规模轻效益。客观和主观因素叠加造成库存非理性增长。
由于此次公布数据偏宏观,因此无法对库存结构做进一步分析。即800—900亿元库存里,多少属于有效库存,多少属于几乎没有动销可能的无效库存,还无法做出判断。
高库存有可能促成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相信现在相当一批行业领先的出版商,在销售和库存的比例方面其实已经在不断优化了。而那些做得不好的出版商,被库存压垮淘汰出局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情。另外,从大趋势上讲,日本高退货高库存导致的出版大崩盘,是在充分竞争市场中出现的,归根结缔是经济低迷需求不振,是大势所趋很难抗逆的。而我国的高库存,则更多是制度和技术原因造成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充分挖掘,因此,总会有行业里最杰出的那一批人,在洗牌中活下来并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