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一次性筷子的“恶名”与出路
 
http://www.paper.com.cn  2012-08-21 观点中国

  针对北京市民反映,部分早点摊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筷子翻新成新的筷子使用,记者进行调查发现,摊贩们在附近市场购买一次性筷子专用筷套,再将一次性筷子经简单清洗、晾干后套上筷套,就成了新的一次性筷子。对于一次性筷子能否反复使用,卫生监督所表示,从卫生监督角度讲,一次性筷子严禁二次流入市场,市民如有发现,可随时举报。

  一次性筷子早就“恶名”在身,现在又加上了反复使用的“恶名”,真的有点“罪上加罪”。过去,一次性筷子有多种“恶名”。一是损害健康,因为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要经过硫磺熏蒸,双氧水漂白,在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因此人们在使用时会受到遇热释放的二氧化硫的侵袭,损害呼吸道黏膜;而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滑石粉残余会在体内慢慢累积,使人患上胆结石。一次性筷子对健康的损害还表现在,如果过期使用(保质期最长4个月)会沾上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病毒,引发传染病。

  一次性筷子的第二种“恶名”是,浪费资源,增加温室效应,是一种不环保和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因为,中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高达570亿双,相当于砍伐380万棵树。每加工5000双木制一次性筷子,要消耗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130万立方米。因此,一次性筷子已成为森林面积减少的一大罪魁,树少了,吸收二氧化碳会减少,也加剧了温室效应。

  现在,一次性筷子的重复使用也可以划归到损害健康的范畴,因为消毒不严同样会让人染上疾病。这些新老弊病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坚定禁用一次性筷子的决心。但是,林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不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一次性筷子是在利用资源而非浪费资源。

  林业既与生态有关,又是基础产业,因此可以用部分木材和竹子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竹林分布较广,产量也大,可再生性强,同时桦树、杨树等属于速成丰产林,种了不用,等于浪费资源。而且,我国主要是利用白桦、杨树以及废木的边角料等,这几个树种油脂比较少,适宜生产一次性筷子。因此,一次性筷子提供了一条合理利用开发这些资源的途径。实际上,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只占林业资源总消耗量的0.5%至1%。

  即便如此,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一次性筷子并解决其出路,也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对公众的健康形成潜在的危害。现在,一次性筷子的重复使用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但是,却又提出了一种循环经济的思路,即遵循生态规律,做到原材料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但是,能让一次性筷子再利用又不危害健康却有更好的做法,这方面,日本早就做出了榜样。

  日本90%以上的一次性筷子都来自中国,这表现了他们的精明和节约资源,但他们节约资源的做法更做到了极致。日本有专门收集餐饮业和饭店一次性筷子的机构,饭店的员工会把每位顾客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收集起来,然后卖给专门回收的人,后者再卖给造纸厂。而一次性筷子是一种生产纸张的非常好的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即便回收的筷子不能用于生产纸张,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用的燃料。因此,日本仅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就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目的。

  如果中国能向日本学习,全国收集的一次性筷子会相当可观,不仅解决了一次性筷子使用后的出路,不会因重复使用而损害人的健康,又为生产纸张找到了原材料和节约之路,因为可减少砍伐更多的森林用以造纸。中国造纸业现在年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仅次于美国。

  另一方面,从一次性筷子的来源看,尽管可以利用竹子和再生性强的桦树、杨树等生产,但如果减少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也可以把木材和竹子资源用到更需要的领域,如家具、纸张等的生产,因此也有必要限制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为此,在饭店推广反复使用的筷子和消毒柜是一种出路。但是,由于消费者对餐具消毒配送中心配送的餐具是否卫生存在一定疑虑,以及店主感到使用消毒设施的费用太大,也促成低端饭店和消费者大多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

  如果有像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以经济手段来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以及让公众明了其使用可能危害健康并推广自带筷子等环保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减少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当一次性筷子的源头和出路得到解决,也会获得循环经济和环保的效果。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