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早在2010年就开始申报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据市发改委综改处负责人介绍,武汉城市圈在2008年获批“两型社会”时,就开始了碳排放交易方面的研究和摸索,迄今已近4年。
去年9月23日,由武汉碳减排协会起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核查、报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碳盘查地方标准。
湖北方案雏形已定
碳交易,当二十年前还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很快将会和它的名字一样热起来。
按照去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将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
据了解,目前北京已将试点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上海和广东的方案也已浮出水面,上海甚至已将第一批碳配额分配完毕,目前正在企业间做调查,湖北省的碳交易管理办法目前已修订至第五稿,其中对管理机构、配额分配与管理原则和价格以及监督等作了相关规定。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湖北等7省市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碳交易,就是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
“湖北碳排放试点工作将施行排放总量控制,采用配额机制。”昨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相关研发设计人员马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我省相关工作正抓紧制定中。碳排放的最大优点,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举例而言,若武钢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将减少的二氧化碳数据统计出后,经过相关机构核查验证、签发认可后,即可进行交易。
北京11月推碳交易平台
本月初传出消息,为降低碳排放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北京市计划在今年11月底推出碳交易平台。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接近尾声。
据了解,北京碳交易细则基本制定完毕,将在明年正式启动碳交易,北京市将依托北京环交所打造国家碳交易中心市场。而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十三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
按照初步方案,北京年排放超过1万吨二氧化碳的企业,必须进入碳交易平台,强制减排行列。对年排放不超过1万吨二氧化碳的企业,要求进入碳交易平台自愿减排行列,以形成对企业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机制。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说:“实行碳交易一方面是减少碳的排放。同时,也会促进污染物的减排,这样长期坚持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一定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据介绍,北京空气可吸入颗粒物超标一直是个难题,国家标准是100微克每立方米,而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1998年是180微克每立方米,到去年下降到12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但是仍然超过国家标准的20%。
据了解,现在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地区都在探索相关的业务,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此前表示,他们了解可能有三十多家,但是都是在探索成立过程当中,实际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开展交易的,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交易所。此外,三家交易所总的自愿减排项目超过50笔,总的交易额近2亿元人民币。国家没有出台自愿减排的管理办法以前,这三家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虽然交易还不是很多,但与日本这么多年一共才交易量两万吨相比,“自愿减排中国的市场还是非常可观”。
事实上,今年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暂行管理办法》,此后又对电力(火电)、建材(水泥、玻璃)、化工、有色、航空和钢铁六个重点行业企业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和报审模式研究。
碳交易市场必须立法
据国家发改委透露,企业能耗数据统计上,电力行业好一点,钢铁和水泥行业则特别困难,比如水泥厂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数据统计很缺乏,对于这些企业的分配缺乏数据支持。为更准确知晓企业用能状况,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设立了节能监察中心监督重点用能企业,并定期向主管单位汇报。
有专家建议,对新上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引入碳评审的机制,对新上项目的碳排放空间进行预计,或者免费发放,或者购买部分配额,使新项目的实际排放与存量碳排放交易产生对接。
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市场,靠企业自愿,碳交易市场或许很难维持。王庶表示,碳市场必须得有立法。目前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已经开始调研,国家发改委官员呼吁,立法当中要把碳交易内容也写进去,以便碳交易推广到全国时有法律支持。
与各级政府的热情相比,企业对碳交易的关注并不明显。在近期关于“碳市场与低碳发展”的第三届地坛论坛上,超越环境商务株式会社副总经理曹原表示,他有一些客户将会在明年的试点中被纳入,但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
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开始
碳交易的目的就是用更低成本实现减碳目标。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欧盟在碳交易的初期,配额大部分以免费的方式分配给企业。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在试点方案中也均采用免费发放的方式。
昨日,深圳市格林美公司董事长许开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系统建成之后,对于节能减排有显著成效的企业来说将是一大利好。“可以把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将有力于促进企业进行自发的节能减排。”
近期刚刚启动的上海碳交易试点的范围也有此方面的导向。其第一批范围囊括的企业多是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重点碳排放企业。
事实上,对于湖北企业而言,碳交易并不是新鲜事物。据了解,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武钢早在6年前就开始“倒碳”。2006年武钢即申请了5个CDM项目,每年共减排316万吨二氧化碳。根据其中一个减排量购买合作协议,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将分年共支付近3个亿,购买武钢碳排放指标。
除了武钢以外,凯迪电力方面也有工作人员曾经表示,他们的生物质能发电等多个CDM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当中。
或从免费开始
“碳交易市场是为了节能减排做的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碳交易市场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碳市场或将受到较大影响。”不过,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坚信未来碳市场前途光明。“因为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都是跌宕起伏的过程,这是正常现象。”
按照北京的方案,碳交易的门槛设到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以上的部分行业企业,首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等大的企业集团将在此范围。
而上海分高耗能企业和服务业两个门槛。上海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表示,上海的门槛为:钢铁、石化、化工等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共计200家企业。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则认为,我国一开始还是免费较好。欧洲的电力企业配额拍卖,是因企业有自己确定电价的权利,而我国电价是国家规定的。但她建议对新进来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可以考虑拍卖。
能分配多少排放量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有专家表示,配额分配多了没有减排的效果,分配少了就会增加企业成本。欧盟因早期免费发放的配额过于宽松,使得碳交易价格始终非常低。如何确定配额是各试点地区方案中最为敏感的部分。
目前各个试点地区的碳价格并未出炉,北京市正委托清华大学研究碳价格。有专家表示,碳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但试点省市在操作中倾向于制定一个最低指导价模式。
自建碳市场有利于提高国际发言权
此次被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包括湖北等7省市,不过,碳交易的市场之路远不仅如此。
“我们在7个地区先行先试,是要试各种各样的办法,最终的目的要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并形成一个与全球接轨的碳市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李俊峰曾表示。
业内认为,若形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上的发言权。马俊表示认同,“例如欧盟,屡次让我国航空公司向其缴纳碳税,若我们有自己的碳市场,将对我们很有利。”
梅德文则认为,碳交易市场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首先市场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是解决环境问题——这种经典的负外部性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制度设计,以应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政府过多地对微观经济的干预,防止过度行政化。
其次是设计时应考虑流动性、要实现跨区域。梅德文指出,减排交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区域、不同履约主体减排成本存在落差,因为成本不同,才使交易存在可能性和合理性。反之,如果节能减排的成本差不多,就不存在交易的可能性。
梅德文认为,创建高效的、具备流动性、稳定性、有效性的碳市场,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借助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