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林浆纸一体化”硬伤难愈 岳阳林纸整合进退维谷
 
http://www.paper.com.cn  2012-09-26 21世纪经济报道

  缺失了“林木”关键一环,岳阳林纸“林浆纸一体化”战略能走多远?

  9月25日,岳阳林纸公告称,因“原签订收购意向协议的出让方提高出让价格,影响收购效率”,公司决定将子公司茂源林业的林木收购地由湘、贵等地扩大至湘、鄂、赣、粤、桂等省,树种由松树扩展至松树、杨树、桉树。

  至此,岳阳林纸“林浆纸一体化”战略问题毕露:因签约林地无法确权至岳阳林纸名下,且因林木价格变化与农户产生纠纷,林木收购难以按计划完成,上市公司收购林地投入的巨额资金面临“打水漂”风险。

  “林浆纸一体化”幻灭,岳阳林纸资产整合亦乱局重重:2010年配股后公司业绩连续大幅下滑;2011年定增方案“缩水变脸”后至今尚未完成;实际控制人诚通集团以岳阳林纸为平台整合冠豪高新[7.96 0.00% 股吧 研报](600433.SH)、粤华包B[2.72 -2.16%](200986.SZ)的计划也被长期延搁。

  资产整合、发展战略双重利空,岳阳林纸股价近期一路狂泻。9月24日,公司股价触及3.42元,跌至上市8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资产整合

  岳阳林纸2004年上市,当时大股东为湖南省国资委控股下的泰格林纸集团。后因掌舵人王祥提出“林浆纸一体化”,一度被视为“资源股”、“纸中茅台”。

  2007年和2008年,岳阳林纸曾两次谋划通过配股实现泰格林纸整体上市,但因国有资产估值太低和行业遇冷而两次夭折。

  2009年,泰格林纸迎来央企重组,最初的重组真命天子是中冶集团,但翌年被另一家央企诚通集团“半路劫驾”,其旗下中国纸业以25亿元现金增资控股泰格林纸55.92%,诚通集团成为岳阳林纸新的实际控制人。

  此后,岳阳林纸被搁置的配股再次启动。2011年2月,岳阳林纸10配3,配股1.9亿股,募集资金14.3亿元,用于收购泰格林纸旗下骏泰浆纸股权和林业资产,以及补充资金。

  不过,配股完成泰格林纸整体上市后,岳阳林纸业绩却一路下滑。财报显示,2011年、2012年1-6月,岳阳林纸分别实现净利润1.54亿元、1236万元,同比分别暴跌42.42%、91%。

  配股收效甚微,岳阳林纸开始谋划定向增发。2011年6月,公司公布定增预案,拟以8.39元/股的底价,向包括泰格林纸在内的十名机构投资者增发2.39亿股,募集资金约20亿元,泰格林纸拟认购增发股份的22.48%。

  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岳阳林纸股价开始单边下跌,短短半年股价下跌近50%,跌破5.33元的每股净资产,公司定增方案被迫“缩水变脸”。

  2012年1月,岳阳林纸公布定增新

  方案,增发股份数减少至2亿股,增发价调减至5.34元/股,募资额缩水至10.68亿元,大股东泰格林纸被迫“全额包销”。

  不过,定增方案调整后,岳阳林纸股价继续下跌,目前已经跌至3元多的历史最低位,因此尽管定增方案已经获得股东大会“放行”,但至今进展迟缓。

  此外,诚通集团对中国纸业旗下岳阳林纸、冠豪高新、粤华包B三个纸业上市平台的整合也被无限期延搁。

  彼时,诚通集团曾计划以岳阳林纸为平台,整合冠豪高新和粤华包B,且在2011年定增预案中,岳阳林纸即打算以9亿元收购华新发展73.41%股权,从而完成对粤华包B的吸收合并,但最终因定增方案流产而夭折。

  “林浆纸一体化”硬伤

  相比推进迟缓的资产整合,岳阳林纸更大的风险来自于其“林浆纸一体化”战略硬伤。

  岳阳林纸上市之前,曾在企业掌舵人、纸业“教父”王祥的带领下衔枚疾进。2000年,王祥在造纸行业率先提出“林浆纸一体化”,主导泰格林纸和岳阳林纸跑马圈地,负债扩张。

  “林浆纸一体化”曾使岳阳林纸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市场宠儿,行业研究员纷纷视其为“资源股”而非“纸业股”,并誉为“纸中茅台”。

  不过后遗症亦接踵而来:负债扩张使得泰格林纸和岳阳林纸疲态尽显,膨胀的泡沫在2009年被戳破,王祥被双规,身陷囹圄,岳阳纸业也由“资源股”向“纸业股”无奈回归。

  然而,诚通集团入主之后,并未改弦更张,继续奉行“林浆纸一体化”战略。为此,岳阳林纸在买林地方面大笔砸钱。9月25日的公告中,公司计划以2010年配股募资中的2.45亿元向茂源林业增资,由后者负责对外收购林业资产。

  然而,“林浆纸一体化”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根本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造纸行业分析人士称,岳阳林纸的林业资产大量为订单林业,即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委托农户培育林木,10-15年后砍伐收购。

  尴尬的是,岳阳林纸大量斥资收购林地,但林地承包权属于农民,所有权属于国家,林地面积无法确权登记到上市公司名下,上市公司与经营林地的农民只是合作开发关系。

  这种模式潜在的风险是,10-15年育林期过后,农户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市价回收林木,而上市公司前期在林木种苗、病虫害防治方面已投入大量资金,如按市价回收则得不偿失,一旦农民不将林木返销给公司,公司也不可能与成千上万农民对簿公堂,最终上市公司购买林地的巨额资金只能“打水漂”。

  风险初露的明显例证是,岳阳林纸在9月25日公告中坦承“政策变化刺激了林木和土地价格的上涨,原签订收购意向协议的出让方提高出让价格,影响了收购效率”。

  “说白了就是因为林地无法确权,不能真正成为岳阳林纸资产,导致公司与培育林地的农户关系松散,合作协议难有真正约束力。”前述分析人士指出,这是“林浆纸一体化”战略的硬伤所在。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