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苏拾平: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
 
http://www.paper.com.cn  2012-10-16 百道网

  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的危机,要从发行的基本模型已受到破坏开始讲起。过去十几年来,出版界普遍使用一种发行的基本模型,或者说是单书营运的基本规模,简单描述,就是起印量三千本,一年内实销两千五百本以上,剩下的书,立于不败之地,慢慢销售即可。

  根据这个模型,有些看好的书,起印量可以多一、两千,若评估不乐观,就少印五百、一千。当然,这样的模型并不包括畅销书。在掠长补短的情况下,三千本的起印量,和两成左右的退货率,就成了一个理想的、可持续经营的发行数字,也是大部分编辑最常伸缩依循的工作尺度。

  2005年之后,这个模型开始受到挑战。原因是实体书店销售下滑,退货率增加,影响所及,连锁书店开始改变结帐方式,盘商也推出各种保留款措施,而对出版社来说,则是出版品种、选题的大调整。这个挑战,逼着出版的上、中、下游作出更有效率的整合,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算太成功。

  如今,挑战又来了。这一年多来,实体书店的销售率又开始另一波的下滑。主要指标是各地的盘商,以及某些连锁书店。从下滑的幅度来看,未来一两年内,实体书店正面临崩解的危机。出版产业链开始松动,当然,过去这个三千本的起印模型,因为实体书店吸纳不了,也必然随之崩解。

  没有可信赖的日常工作模型,每一本书都像在买彩券或赌博,出版会变成甚么样子呢?情形令人忧心。

  出版产业链如何因应这一次实体书店的危机呢?这里有三件事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一旦实体书店萎缩,台湾的编辑力如何持续?二是网络书店还有向上成长一倍的空间吗?三是互补性的电子书市场成立条件为何?

  这三件事可以说是台湾出版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很希望业界朋友一起加入思考,如果因此产生共识,也不妨相互联合,一起来促成某些事,让出版产业链调整更加健全有效。

  先说编辑力的问题。

  出版业是内容加值产业,当然编辑力就是台湾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台湾出版业比其他华人地区更加突出的原因。台湾的编辑力,大约是在1990年到2005年之间,因应通路的变化慢慢发展完成。这一段时间,养成了新一代的编辑人才,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在出版产业链十分顺畅的时代,编辑力很容易得到发挥,但现在通路衰退了,专业的技艺变成杀鸡的牛刀,甚至被视为累赘,长此以往,再好的编辑,也会因缺乏练习而生疏退步。

  编辑力的具体内容,大约包括选题定位、读者引领、编辑技术与成本控管等四项。这需要见识、眼光、美感和灵活的调度能力,也需要有基本的财务概念。过去二十年中,台湾累积了一群兼具这四种能力的优秀人才,与欧美或日本的编辑人才相比,不但毫不逊色,甚且过之,这是台湾出版业的最大优势,千万不可中断。如果埋没了这些技艺,台湾出版业也就暗淡无光了。

  这样的编辑力,在台湾养成,而不是在其他华人地区养成,其实跟诚品书店有某种微妙关系。因为过去的诚品书店,最乐于跟编辑深入沟通,也非常支持编辑的构想,使某些在国外都不可能出版的书,在台湾却可以出版,而且还能获利。这是台湾编辑力非常重要的支柱。当然,二○○五年之后,通路在变,诚品也在变,这就让曾经繁花盛开的编辑力,在寒冬中显得无用武之地,或者很可悲的竟变成多余的能力。

  为了让编辑力得以持续,我们应该有些作法,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发挥的空间。这需要大家一起来设法。例如,我们有没有可能来募一个基金,每年补助一百本代表编辑力的好书呢?让编辑力超乎市场所需的那些能量,可以继续得到开展?

  事实上,只要是有编辑力的书,通常都不需要全额的补助。你只需补助他的编辑力超过市场需求的那部分即可,让他从赔钱变成小赚。这样的补助,也许是二十到三十万(新台币),绝对不必太多。一年补助的总经费不过两三千万,却可以维持编辑力的持续,这很值得我们来努力促成。

  其次谈网络书店的问题。

  台湾的实体书店向来非常有效率,今天发书,明天全台湾书店都看得到,这样好的效率,全世界找不到。过去台湾的图书通路也很多,有所谓十大通路,包括邮购、直销等等,分得很细,如今很多通路都不存在了,网络书店异军突起,得天独厚,越来越有竞争力。网络书店的优势,在没有店租压力,也没有库存压力。他进货不必太多,根据销售补书,所以退货率很低。这是他的天生优势,没有逆物流,也减轻出版社的库存压力。

  有人认为是网络书店把实体书店的人潮抢走,其实并非如此,仔细说来是整体的网络使用,包括虚拟社群和游戏等等,把书店人潮抢走。因为网络使用已成为非常重要,也占去大量时间的日常行为,所以实体书店越来越难以抵挡,而网书则左右逢源。

  如果网络将成为重要的销售管道,以美国为例,目前网络书店的销售,大约占市场规模的一半。大陆也是这样的比率。将来或许还有增加到六成的空间。相形之下,台湾网络书店的占比就太低了,大约只有两成左右。所以台湾的网络书店绝对有再成长一倍的空间。

  台湾的网络书店目前是博客来一枝独秀,若为整体产业着想,此时需要另一家规模够大的网络书店,作为博客来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扩大网书销售占比,一方面鼓励创新,提升网书的销售服务。

  举例来说,网书的最大优势,在其信息的反应反馈,因为每一笔销售都有充分的顾客资料,这么有价值的信息,能否立即反应在页面的调度上呢?这类事情,目前博客来仍有改善空间,如果加入竞争机制,改善与创新的速度一定会更快。

  不过,网络书店的建制,必须具备规模,门槛很高,投资不小。第一代的网络书店可以直接从卖书起家,如今再作,除非是亚马逊或当当等网络书店跨海投资,否则应该是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比较容易进入。例如大陆的京东商城,这几年扩展网书部门,成长迅速,非常成功。以台湾来说,最具优势的候选人,应该就是PCHOME。尤其PCHOME的物流作得非常好,完全自主掌控,是否要进入网书领域,只在一念之间,客观上毫无困难。

  为了整体产业链着想,出版界应该努力游说各种人选,投资大型网络书店,且无私的给予协助,减少其进入障碍。促成这件事,对出版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否则等到实体书店瓦解,市场一片悲观,那就更没有人愿意进入了。

  最后是电子书的问题。

  从美国的电子书经验,可以知道,数位出版并不同于电子书,在线阅读也不同于电子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电子书的读者,跟传统阅读纸本书的人,并没有甚么不同,这在美国是已经被确定的事。所以,电子书与纸本书是互相调配的关系,电子书跟出版社也无法分开,他们是载体不同,不是行业不同,这在现在已毫无疑问了。

  电子书目前的成本结构、商业模式,都可延续纸本出版而略加修改,它们思考逻辑是一致的。它只是换一个方式呈现。PDF与EPUB两种格式已成为主流,技术上成熟可靠,也绝非障碍。电子书与传统出版,只有中下游的平台分销商不同,上游则大致不变。换句话说,同样一本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载体,创造两个方向的收益。

  过去我们认为台湾不容易形成电子书市场,是因为规模太小,没有人愿意投资整合产业链。但现在面临难关,也许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如果出版界不团结起来整合,还有谁可以整合呢?如果业内人士继续彼此观望,电子书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在这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来许个大愿,希望台湾成为华人地区最早拥有中文电子书市场的地方呢?

  如果有这样的企图心,我们就进一步来想想,现在要做的是甚么事?从供需结构来看,眼前有两个门槛要跨越。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的人拥有阅读器。二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新书供应。现在是供需两方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所以没有良性发展。

  要有多少人拥有阅读器才够呢?初步以每月一本的购买力评估,大概五万人拥有阅览器,这个市场就能成立。反过来看,要有多少新书可供选择?刚开始每个月至少要有五十种新书,也就是目前连锁书店新书规模的十分之一。如果也能达到各种图书通路排行榜上的书,至少一半都有电子书,那就更加没问题了。

  这两方面的条件同时达到,其实不难。前两年,电子书的话题热过一阵,但因为规格不统一,新书又少,所以没成功。这样的矛盾,台湾、香港、大陆都有,谁会先解决呢?很显然,台湾必然先解决。因为台湾出版产业链最完整,门槛最低,所以最容易成功。

  如果此时有厂商愿意投资发行五万个阅读器,配合各种营销优惠,我们出版界的人,包括目前的版权代理商也不能置身事外,一定要掌握时机,尽力配合,共同承诺至少每个月都有五十本新书供应。这样的整合,由资金雄厚的厂商带头,业界则要形成共识,全力协助,令其困难降到最低。

  伍万人拥有阅读器,并可在好几个网上平台购买,加上出版社的承诺,版权公司的合作促成,这事就可能。如果顺利,一两年内,电子书可望占图书销售的一成左右。这事谁都无法单独进行,需要大家联合在一起才行。

  电子书的成立,过去只有博客来有资格促成这件事,但几年下来,他们明显志不在此,只好退而求其次,由出版业合组联盟来促成,并邀请相关产业加入。谁先加入,成功了,将来谁就是电子书的规格制定者,也会是华文电子书的一方之霸。

  另外,如果亚马逊愿意加入台湾电子书市场,其实也很容易获得成功。虽然市场规模不如大陆,但风险几乎没有。作为华文电子书的起步,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电子书是出版社的本业,这是顺势延伸,并非转型,早作晚作都要作,业界朋友千万千万要有此共识。如果我们不理会、不在意,电子书当然不会在台湾发生。但如果我们一起发愿促成,那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