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四川推林业发展战略 打造林业强省
 
http://www.paper.com.cn  2012-10-31 西南商报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保持全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业综合效益,是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期间,四川将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核心,以建设林业经济强省为目标,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群众,坚持依靠科技,坚持依靠改革,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维护安全稳定,努力促进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开创四川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纳溪为全省退耕还林立“标榜”

  “是退耕还林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一提起退耕还林,四川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利合村村民代树明总会激动万分。

  据了解,代树明在退耕前种的都是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不仅劳动强度大,投入多收入少,而且生态十分脆弱。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山区农民带来福音。代树明将13亩坡耕地种上杂竹。现在,大片竹林青翠碧绿,早已产生效益。代树明说,土地退耕还林后,每年收入达4万元,收入是退耕前的两倍。

  2008年以来,国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开展了沼气、道路等后续配套工程建设,这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如今,在纳溪区像代树明这样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农民比比皆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其延伸出的经济林种植、农家乐建设、林下养殖等产业还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

  据悉,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这一重大机遇,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有序推进以栽竹为主的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促进了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的转变。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先后实施退耕还林5.2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6万亩,其中退耕还竹面积4.1万亩。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4%,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170元。

  10月17日,四川省退耕还林工作会在泸州市纳溪区召开,会上还将纳溪区大力发展竹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先进经验向全省推广。

  罗江“一棵枣树一亩地”显成效

  满树红红的“贵妃枣”,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买枣,尝上一颗细、脆、甜,沁人心脾……人们争着抢着选购着“贵妃枣”。这是西南商报记者于今年9月初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县蟠龙镇目睹的场面。

  “很多人直接开车来买,一天能卖上百斤。”9月初,罗江县第七届乡村旅游暨生态贵妃枣文化节在该县蟠龙镇“贵妃广场”举行,刚从枣树上摘下来的枣子摆在活动现场,购销两旺,热闹非凡的场面一波接着一波……

  原来,蟠龙镇历史上就有栽种枣树的习惯,枣子香甜、个大、水分足,再加之曾经有贵妃在此经过的传说,因此枣子被冠以“贵妃枣”的美名。然而,一直以来这里的枣树未被重视,栽种不成气候,也无规模。直至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民们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种枣树,随着村民积极性的提高,枣树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的枣子走出了山林。

  随着罗江县大霍山枣子、宝峰山枣子专合社等相继成立,既确保了枣农增产又增收,同时也确保了枣子品质、拓展了销售……

  “一棵枣树一亩地”,在当地得以证实。西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其寓意是罗江“贵妃枣”给当地种植户带来的收益,一棵枣树的收入,超过原来一亩地上种植传统农产品的收入。目前,罗江全县种植“贵妃枣”已达万余亩,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也节节高涨。

  如今,“枣产业”、“枣文章”、“贵妃文化”成为当地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霍山枣子专合社理事长米运达深有感触地说,专合社以科学技术先行,以枣子产业为依托,以种枣为主体,农业增效,社员增收为目标,团结一致,勤奋实干,2011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合作社枣子收入达200多万元,户均收入3.8万元,入社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

  今年罗江县的“贵妃枣”不仅果品丰收,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实现旺销,今年果品每公斤均价24元左右,果农们在家门口就完成销售,还办起了农家乐,经济上也实现了更大的收入。

  “十一五” 四川林业发展成就巨大

  泸州纳溪、德阳罗江的退耕还林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其实只是近年来四川林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西南商报记者获悉,“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战略,全省经受了雨雪冰冻、“5·12”汶川特大地震、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对林业带来的重大影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科学决策,真抓实干,灾后生态修复重建稳步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主要建设任务及目标圆满完成,各项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时期,四川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建设大见成效。全省加快推进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依法对3.23亿亩森林(含灌木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保护了长江上游极其珍贵的天然林资源。累计完成营造林4186万亩,其中工程造林277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832.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补贴试点1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商品林42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8.27亿株。全省城乡生态面貌显著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大见成效。到2010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2.53亿亩,比2005年增加420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7.34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0.9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6.5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1.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82%,比2005年增长5.84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60.9%,城市绿化覆盖率30.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31平方米;有400多个城市、县(区)、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先后被评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绿化模范单位”和“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此外,四川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四川坚持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着力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和林业产业强县。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木质原料林、竹林、特色经济林和生物质原料林等产业基地7650万亩;涉林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企业达50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53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涉林上市公司3家;竹浆造纸生产能力170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70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生产能力2800万平方米。全省已建森林公园107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52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接待生态旅游人数1.28亿人次,直接收入200亿元。累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69亿元,是“十五”期的3.5倍,其中2010年达到1157亿元。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持续提高,2010年达到576元,比2005年翻一番。全省有沐川等10个县(市、区)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十二五” 四川林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四川省情、林情既给该省林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此,四川也意识到,全省林业发展必须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更加突出发展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林业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林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碳汇能力中的特殊作用”的总体要求,抓住历史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强化政策保障,努力推进四川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在《四川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四川生态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新造林2000万亩,开展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覆盖率达到36%,森林蓄积达到16.9亿立方米,年增加森林碳储量2300万吨,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基本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新增人造板生产能力100万立方米,新增竹浆造纸生产能力100万吨,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00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初步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接近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初步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林业管理体系。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