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亚马逊在2009年12月便宣布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实体店书籍的销量,但事实上,电子书日子并不好过,亏损是行业常态,鲜有人能赚到钱。
受困于数据源质量低劣、盈利模式模糊及市场羸弱,电子书企业盈利极难。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书城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行业大年馑不好,但亏本还要做。“前景普遍看好,先占住位置。”据悉,该公司对书城平台的投入比之前大大减少。
在此背景下,小米子公司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看”)却选择逆市加码,他们计划在2013年将大幅增加在电子书内容的投入。不过多看自己亦承认,其电子书业务今年仍不可能盈利。
亏本的生意
通过一到两年的探索,业内人士发现,要在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赚到钱很难。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曾表示:“数字出版看上去诱人,实际上难啃。”
行业在经过前两年大扩张后的投入后,各大平台的投资趋于谨慎和理性。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据了解,小米旗下的多看计划今年增量扩容,逆势加码。
多看副总裁胡晓东说,2012年,多看书城的1000本书是从2万本书中选出来的,今年的计划是从20万本书中选择2万本上架。
现阶段多看书城有1100多本书,每天销售出去的书的数量,大概是1000多册。每本书的成本大概在8块钱左右,日收入1万。但是其中70%的收入要给出版商,一个月的毛利不到10万。
目前多看书城有110个人,每月的成本是150万,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亏本的生意。同时多看承认,其电子书业务今年仍不可能盈利。
据了解,数据源不好是目前行业发展的顽疾。
书城从出版机构拿到的书籍原始数据源,根本达不到制作的基本要求,必须二次甚至多次加工。很多时候书城得到的只有合同上的书名,至于具体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是书城平台,无一例外都在做这个工作。“新书有电子版还好一些,一些旧书只能自己扫描成PDF,然后转换,很浪费精力,但没办法。”
电子书平台而不是出版机构来做内容,这被一些业内人士所诟病。他们的观点是平台不是出版社,不应该成为内容制造者。
不过现实中,电子书平台企业只有自己去补漏。“在实际操作中,电子书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体验,原始内容数据源有问题,但又为了满足用户的完整体验,只能自己去补位。”胡晓东表示。
据悉,多看准备在今年投资200万元组建一个15人左右的审校团队。多看的要求是,这支审校队伍不光能找出原始数据中的错别字,还要能快速地发现文中的语法错误、漏句漏段,因此多看要求审校者必须是具有5年以上编辑经验的中级编辑。
但是,多看仍无法有效解决平台面对的共性问题:技术及内容的同质化严重。“这个也在探索当中,目前我们还做得非常初级。”胡晓东说。
不竞争无合作
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公司副总裁施艾文曾在2007年谈到,在数字出版中,平台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基于这样的共同认识,由于出版商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文本及图片,平台只好如上述自食其力。
“如果出版机构从书印刷之前就考虑到书的出口问题,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准备什么样的格式给电子书,什么样的格式给手机,什么样的格式给IPAD,什么是拿来印纸书的。纸书和其他的不同的输出设备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一个,现在只考虑的更多的还是纸书。”上述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书城负责人也认为,当前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出版机构也有其苦衷。
“纸书很简单,它的特点是投递的渠道不同。电子书不一样,电子书没有一个规范的东西。你用IPAD看,用电脑看,用手机看,用阅读器看,技术和标准是不一样的。哪个平台要自己做的话就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案,不是简单地一个产品。它也包括你的硬件、软件、支付等一系列的问题。”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黄锫坚说。
因此,平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加工一本书,加工完后,没有平台愿意把资源分享给别人。造成的情况就是,有的书没人做,有的书被做了很多次。加工一本书要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的成本,因此现有条件下无法形成共享机制。
事实上,平台间的合作早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在做,但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在大家各自的盈利模式都不清晰的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合作。
与此同时,有趣的是因为现在没有利益冲突,平台之间也不存在竞争,大家都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自己。“数字出版有几百亿的市场,但目前全行业只拿到几个亿,严肃阅读方面的电子书都达不到百分之一。”胡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