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实业成功规避了“限伐”政策带来的业绩下滑,这样成功的例子即便在企业界也不多见。而对于实力较弱的林农来说,在日益严格的限伐措施下,林农们在自家林地上拥有的自主决策空间则更为有限。
老陈是福建永安洪田镇洪田村一位从事了几十年林业生意的老林农。得益于“林改”中尝到的甜头,几年前他刚刚和几位合作伙伴共同出资买下当地一片2000多亩的山场。如今,他们正面临着无林可采的尴尬处境。
“我们是正规的林业经营者,高速旁、国道边、库区范围内不让砍伐可以理解,但现在即使是极为偏远的山区林场都不允许采伐。”老陈对此有点想不明白,“这些地方的林木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不是想象中的越老越值钱,实际上不少处于老化状态成为朽木、腐木,即使这样也不允许采伐。”
当初为了买下这些林场,老林等人还背负了不少借款,如今由于无法产生效益,“现在甚至连偿还利息款都成了问题”。
当地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由于无法办理采伐许可,林地可看不可用,曾经火爆的林权转让也一落千丈。
林权要素市场是当地林权交易的官方机构。记者从这里了解到,2009年之前该交易中心每年流转的林地大概在十几万亩左右,而2009年后年均只在2万亩左右;2009年以前,要素市场平均每月大概可以举办两次林权拍卖会,2009年后则基本没有组织过这种拍卖。
林权要素市场的工作人员认为,林权交易的冷清一方面是受制于严厉的限伐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林地所有者还是看好林业资产未来的升值,不愿轻易出手。
老陈所在的洪田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由于山多田少,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营林造林,但由于产权不清晰,相当长时期内大家耕山、育林、护林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一度盗伐成风。1998年,在没有任何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当地村民自发掀起“均山、均林、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率先创造了“分山到户”。“分山到户”更自下而上引发了全省乃至全国波澜壮阔的集体林权改革,洪田村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林改第一村”。
如今距当初“分山到户”已有15个年头,洪田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不过随着林改的日益深入,在行政色彩浓郁的采伐指标管理体系下如何做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正引起越来越广泛的思考。
老陈以目前村民种植的毛竹林举例。在当地村民种植的毛竹林里,一般也都生长有其他林木。目前毛竹的价值上升很快,效益比木头要好。但是,在毛竹林里伴生的这些林木也是禁止砍伐的。他说这些木头如果不砍伐掉,反而会限制竹林的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数十年前的“包产到户”把农民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获等基本权利彻底还给农民,带来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繁荣。而“林改”若要取得成功,其关键之处在同样在于要还权于民。
为了保护福建的好山好水,中福实业董事长刘平山称,其个人并不支持大幅度放宽林业采伐指标。但他也认为,如果现行的采伐体系无法改变,那么必须考虑对林农进行一个合理的补偿。
“现在给的生态补偿款一亩地才8块钱左右,老百姓一亩的林子拿去种树,种茶叶,种水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几百块钱。”在刘平山看来:种完不能采或者采伐成本很高,还会有人愿意去种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