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富二代,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一班只懂吃喝玩乐的纨?子弟,但同为富二代的理文造纸(02314)首席执行官李文俊,却不甘于在父亲的公司做一个安稳的「太子爷」,于十多年前便投身当时很冷门的行业——造纸业,但却由筹备至创业的四年遇上无数次欺骗,更交了高达三千多万元的「学费」。然而,这些挫败未令李文俊退缩,更激起他要做一番事业,向天下人交代的雄心,最终在多年努力下,理文成为全国第二大造纸商,李文俊更赢得「造纸大王」的美誉。
与其他富二代一样,李文俊自小已获其父「香港手袋大王」李运强的悉心栽培。每年暑假期间,李文俊便在爸爸的公司帮忙,从中学习为商之道,有时更要山长水远去到内地工厂实习。「较难忘的经验,是在1984年至1985年期间去东莞厂,当年交通不便,过了关又要坐船才去到工厂,当时真的觉得好辛苦。」回想青少年时期在爸爸工厂帮忙的情况,李文俊坦言非常辛苦,但却培养出做生意的兴趣,所以十分值得。
另辟蹊径进军造纸业
1993年李文俊于加拿大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公司工作一年多,当时手袋厂需要使用大量包装纸,但他发现内地很难订购包装纸,而且纸价一度大升一倍,他灵机一触,四处打探,方知当年内地的成品纸大多数由外国进口,于是认定造纸生意大有可为。眼见造纸行业商机如此巨大,父子俩认为机不可失,李运强决定「打本」给李文俊进军造纸业。「当年做过市场调查,发现内地很少造纸厂,但随内地制造业急速发展,对包装纸需求必会急升,所以认定这个行业商机无限,遂决定投身造纸业。」
俗语有云,隔行如隔山。手袋与造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加上李文俊为造纸业新手,由筹备到开业的四年,可谓一波三折。他说,创业时只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社会经验有限,单是筹备工作已承受很大压力,买地、找水源及找人才等各方面都面对不同的考验,又遇上不少欺骗的惨痛经验。例如:由于工厂需要兴建一个电厂,当时电厂工程师称需要用石头建一条排水渠,结果从其家乡运来,单是石头已几十万元人民币。最终才知道其实只要用水泥和砖块便可建排水渠,明显是这名工程师照顾朋友的工厂,再从中收回佣获利。
愈挫愈勇成业内专家
另一个较为难忘的例子,是当年要购买一批储水罐,当时四处比较供货商后,找到一家货价较其他便宜一成多的供货商,为求慎重,曾亲自到该工厂参观,发现该工厂各方面都不错,于是向这家工厂订货。但当给了对方三成订金后,对方又突然表示,要再收取两成订金才能交货,与原本先交三成订金,货到才交尾数的做法大为不同,但对方口才了得,成功游说理文同意再支付多两成订金,岂料支付两成订金后,该公司却人去楼空,令理文蒙受损失。「由筹备到刚开业的四年,给人骗了很多次,但这四年却是非常可贵的经验,让我由一个造纸门外汉,变为业内专家。」李文俊透露,理文首期投资约3亿多元,估计约一成用来交「学费」。
由于筹备时遇上不少欺骗,令造纸厂的筹备时间由3年延长至4年,在这段日子,李文俊每天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因为不断花钱买设备和各项建设,但却迟迟未能投产,令他的压力与日俱增。他坦言,这段日子很难捱,但从没想过放弃,只希望工厂早日投产。事实上,完成首期投资后,李文俊对行业了解已大增,更笑言以往做过「傻仔」,日后不会再被骗。
搏命四年终修成正果
在经过辛苦下,造纸厂最终在1998年投产,当以为大功告成之际,却天意弄人,开业当年遇上亚洲金融风暴,纸价曾一度大跌一半,令理文一开业即跌入低潮,幸而当年年底市况开始好转,令理文每吨纸能赚到500至600元,这才让李文俊真正松一口气,亦证明四年的坚持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四年间天天搏命地做,不知何时有结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中。」
谈到理文的转折点,原来与一次遇然出访日本有关。在1998年底,有一位好朋友邀请李文俊到日本旅游,当时眼见业务渐稳定,辛劳多年的李文俊亦想藉此机会观赏富士山的风景,便一口答应并顺道参观当地的造纸机厂,更意外地以六折价钱购入一台产能20万吨的造纸机。「理文首期产能才8万吨,原本不打算购入这台机,便随意说若半价才肯买入,经过讨价还价,对方答允六折出售,原来是先前的买家因财困挞订,而当时理文的对手已买了新机,于是决定买下这台新机。」因为理文购入这台新式造纸机,令生产速度及质量大为改进,使理文成为业内大户。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理文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造纸商,李文俊更赢得「造纸大王」的美誉。
从「印纸如印钱」 到量力而为
李文俊在商界纵横多年,从筹备理文造纸至开业初的四年里,他坦言日子非常难捱,不过最令他难忘的,却是2006年至2008年期间,因扩张过急,以及突然而来的金融海啸,令一向顺风顺水的事业,骤然陷入前所未见的困境。
「2000年市况大好,有人甚至形容印纸像印钱一样,当时理文每吨纸赚逾千元,那段日子银行天天来电,央求理文贷款。当时理文的产能每两年翻一番,公司上下完全没有危机感可言。」一场金融海啸,令李文俊上了宝贵一课,从此做生意审慎而行。当年,金融海啸突然而至,不但令纸价下滑,亦令一向笑脸迎人的银行家「变脸」,幸好政府及时出手救市,才让理文化险为夷。
提到理文过去曾快速扩充,李文俊承认,当时事业做得太成功,令他目空一切。他说,当年市况大好,几乎做什么生意都赚大钱,当时市场所有消息都是好消息,令人感到赚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他想到不少「发达」大计,例如生产文化用纸,甚至去广西买个树林。回想往事,他现在明白到,做生意不能开拓太多范畴,而是做得「专」,同时也让他做生意更加审慎,努力将存货及负债降低,即使扩充亦会量力而为,不会盲目追求增加产能。
不投新股专选内银内房
李文俊将理文造纸搞得有声有色,而个人投资上,则坚持两个守则,一是只投资熟识的行业,二是宁愿回报低些,亦不容许蚀钱。至于回报要求,则希望每年能达10%,一年有10%回报,25年后便获利甚丰。谈及选股准则,李文俊偏爱内银股,指内银行风险甚低,股价亦不高,属稳阵之选。另外,虽然很多人看淡内房股,但他会选购一些优质及PE在5倍以下的内房股。
除了买股票外,李文俊亦钟情于债券,特别是一些回报高达一至两成的内房股债券,这类债券让他获利不少。至于新股,他表示可免则免,「市场上有这么多股价便宜的好股可选,为何要买新股呢?除非是给面子好朋友而买一些,否则不会沾手新股。」
帮助年轻人了解内地
近年,李文俊工作之余,亦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他出任过仁济医院董事局主席,近来主力「百仁基金」,更出任主席一职。他说,无可否认「百仁基金」成员均为富二代,但富二代这个身份本身没有原罪,况且各成员都致强制反馈社会,希望为社会出一分力,亦希望外界能对他们改观,让人知道他们并非一些只识「饮饮食食」及追女星的无聊人。
谈到出任「百仁基金」主席一职的目标,李文俊希望在任主席的两年内,主力关注青少年的需要,让他们有一个平台尽展所长。他说,基金的灵活度很大,若大学生办活动有需要亦可申请,曾经有大学学生会筹办魔术活动,却欠缺经费,他们向基金申请拨款获批,但基金提出要求,希望他们给长者表演,结果表演学生和观众都开心而回。对于基金经费问题,李文俊笑言,各成员都尽力支持,相信不成问题,本人亦捐出1000万元以示支持,并在需要时可以捐更多款项。
文俊精细张茵大胆
每当提及理文造纸,投资者总喜欢将他与全国第一大造纸商玖龙纸业作比较。谈到玖纸董事长张茵,李文俊认为,他们两人的作风大为不同,「玖纸产能大过理文,要管理规模如此大的工厂一点也不易,而且张茵比我大胆些,较为进取,她有胆量不断扩大产能,算是行内的表表者。相反,我的优点在于精细化管理,每吨纸的成本多了千分之一,我会马上知道,翌日立即处理问题,因为理文拥有很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李文俊坦言,相对张茵的勇猛进取,自己倾向于较保守,力求公司负债不要太高,因为不想将辛苦赚来的钱全部给银行还债,而且负债若超过一倍,压力会过大。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理文的净负债比率为58%,较去年3月底的65%,下降7个百分点。
生产环节胜同行
虽然两者营商风格迥异,但李文俊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却充满信心,「说起牛卡纸质量,我认为理文始终比较好。当然在竞争环境下,大家都会进步。」
不少人认为,内地造纸业的高峰期已过,而且正面对供过于求的问题。李文俊指出,竞争是永远存在,因为不少公司眼见理文赚钱,便想加入造纸业,但理文从不怕竞争,因为理文在每个环节都做得比同行略胜一筹,最坏的时期亦能每吨净赚300多元,让人羡慕。「若有天每吨纸利润跌到200元,理文仍然可以捱下去,但那时肯定很多同业已无力支撑下去。」
他指出,由于环保问题,现在内地从事造纸业的入门门坎已提高很多,令不少人却步。「投资造纸厂一年的投资开支多达10至20亿元,投资额如此巨大,不少人宁愿拿这笔巨款去买地炒楼,回报会更高更快,加上这几年淘汰了不少中小型纸厂,行业竞争对手大减,未来2、3年行业将会健康发展,所以对行业充满信心。」
谈到未来发展,李文俊透露,将在全国设立更多废纸回收点,并在当地建纸厂,之后在当地销售成品纸,可减省运输费,因此未来毛利即使不升,至少也不会下跌。他说,现时理文的管理层已很成熟,能够以「倒模」形式在全国设新厂,而新厂生产的成品纸质会与东莞厂相同。
由于集团负债率较低,理文选择适时增加产能,目前江西及重庆工业园分别加紧建设年产量35万吨及30万吨的纸机生产线,预期今年底及明年6月投产。在海外方面,随着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轻工业兴起,理文启动了越南造纸机项目,以起到投资分散作用。同时,他强调,集团将继续严控成本及加强资本良好运作,并计划每年扩展两台造纸机,产量约75万吨,为期4年,直至集团产能达至1000万吨。
除了办青少年活动,李文俊还举办行业探索项目,透过参观企业及讲座方式,让青少年有机会了解更多不同行业的实际运作。「香港行头很窄,来来去去都是金融业、服务业,年轻人对其他行业根本不甚了解,出现一些行业聘请不到足够人手,另一些人则找不到工作的错配情况」。再者,他希望透过这些项目,及早让青少年了解内地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尽早明白内地商机有多大。「一些人很抗拒到内地工作,更有些人对内地印象很差,甚至有人疑虑在内地洗手间会被人割去肾脏,由此可见,仍然有人对内地充满误解。」
李文俊指出,近年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机遇一定多过香港,故希望藉行业探索项目,培养香港年轻人有长远眼光,放胆认识更多新事物。他指出,自香港回归以来,国家为香港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持,却得不到香港市民的欢心,实在令人感到不值,这多少与市民不了解国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