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之患,在于洪水频发,在于水质污染。
2011年陕西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打造陕西人水和谐样板工程。经历了三年整治后,渭河大堤今年将全线贯通,水患有望得到根本解决。安全问题解决了,水质问题成为当前渭河综合整治的焦点和难点。
难点:沿岸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成首患
渭河的治理存在四大难点:氨氮浓度居高不下,成为水质按功能区要求达标的障碍;县级污水处理厂运营资金短缺,运营机制需完善;垃圾污水处理厂(场)建设滞后,处理处置功能不全;渭河部分支流治理困难,严重影响着干流水质的改善。
据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城镇生活污染及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渭河水质改善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污染企业淘汰关闭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实施新的排放标准,工业污染负荷已得到较大幅度减少。但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渭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缺口即部分生活污水的直排对渭河水质改善的影响明显。目前,渭河干流各市每天有约50余万吨左右的城镇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排渭河。其中西安约30多万吨/日,咸阳约15万吨/日(含兴平5万吨),宝鸡、渭南各约4万吨/日左右。渭河干流的水质呈现出的两头好、中间差正印证了这一点。
除了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岸各类生产企业的排污问题同样威胁着渭河的水质。
行动:“铁腕治渭”利剑出鞘
尽管难度重重,我省下大力气治理渭河,让“母亲河”展新颜的决心从未改变。
2011年,总投入607亿元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拉开序幕。2011年12月2日,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在西安成立,甘肃天水市和我省六市一区签订渭河流域环保城市联盟框架协议。同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实施意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等文件。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计划三年内投资80亿元,实施220余个污染防治。
2012年,我省完成污染防治项目88个(不含农业污染治理项目)。同时,重点督促各相关市对小韦河、皂河、新河、尤河主要污染支流的治理。并以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杠杆,促进环境监管,突出抓造纸、化工等排污量大、对渭河水质影响大的行业的污染治理。此外,对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机制进行了调整,将皂河、尤河两条污染严重的一级支流纳入了考核范围。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工作已全面铺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渭河清水行动中,我省对存在问题的16家工业企业、6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32家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行政处罚、挂牌督办、媒体公开曝光等处理,有力促进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的实施。
目标:2014年“母亲河”水要变清
来自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份,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断面稳定在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达15%以上,氨氮下降幅度达30%以上。潼关入黄断面化学需氧量达到Ⅳ类以内,氨氮达到Ⅴ类标准左右。小韦河、新河等主要支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同期下降70%和50%以上。
渭河治理已然初显成效。到2014年底,渭河治理目标将达到在生态基流保障的前提下,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段保持Ⅲ类水质(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20毫克/升,氨氮1毫克/升),杨凌以下全段基本达到Ⅳ类水质(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30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渭河入黄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实现水质基本变清。
“2013年是渭河三年变清攻坚年。要求我们在‘一河两江’污染治理上必须以铁的手腕,从严执法,从严监测,从严奖惩,决不能有丝毫的手软和马虎。”省环保厅厅长王成文表示,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有效落实,通过狠抓城市段和主要支流的污染治理,加快沿渭城市涉水工业企业“退城入区”,严格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断面考核标准,完善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加强落实《行动方案》的考核兑现,落实奖励措施,确保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