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近日表示,现已对全球最大的液态食品包装系统供应商之一利乐公司进行立案调查,认为其涉嫌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对此,利乐中国方面向商报记者予以证实,并表示正在配合调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从针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到围绕包装材料的反垄断立案,中国乳品市场或引起一连串不小震动,足见相关部门此次整顿的决心。
工商总局对利乐立案调查
风暴席卷乳品行业。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大棒刚刚落下,工商总局紧随其后挥舞大旗。
在7月5日举行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座谈会上,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茂透露,现已对包装巨头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予以立案,目前正组织20多个省市工商机关进行相关调查。对此,重庆工商局相关负责人7月7日表示正在密切关注此事,一旦接到国家总局的通知,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部署调查。
“我们接到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提供利乐公司在华业务的相关信息。”7日,利乐中国相关负责人徐康乐证实此事,但称暂时无进一步信息可透露,将继续积极配合国家工商总局的相关工作。据一位接近利乐公司的相关人士透露,利乐目前正在准备资料,预计下周就将提交工商总局。
其实,这已不是工商总局第一次“亲厚”利乐公司。记者辗转找到工商总局于2005年5月13日公开在其门户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对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和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的防范对策》,其中便明确指出,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搭售和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这一典型便是利乐公司。
“如果要使用瑞典利乐的罐装机,就要购买瑞典利乐的纸质复合包装材料……其上游行业中的企业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文章中还指出,在中国,乳品包装占了销售成本的40%。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每买一盒液态奶,实际上有4成的费用都在“买包装”。然而当年,利乐公司对此予以否认。
国内六成饮品使用利乐产品
据了解,早在20世纪50年代,利乐便开始为液态奶提供包装。利乐在全球已有39家销售公司、42家包装材料厂、8家罐装机和加工设备组装厂,去年净收入约为111.55亿欧元,累计生产包装超1700亿件。
“最高时候,利乐包装在中国市场曾占到80%~90%,现在市场上约有50%~60%的产品使用该公司包装,包括液态奶、饮料等。”昨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该数据也得到了知名乳企专家王丁棉的证实,他透露,目前无菌包装的整体市场容量约1100亿包,其中利乐公司提供的包装数量在600亿包左右。
记者从利乐中国的官网上查阅获悉,消费者熟知的康师傅冰红茶、蒙牛特仑苏、绿盒王老吉、伊利优酸乳等30余种乳品、饮料等,均采用利乐公司的包装。重庆本地的天友和光大两大龙头乳企,也在使用该公司产品。“我们的包装由利乐、康美、唯绿三个厂家提供,其中利乐的数量最大。”天友乳业公关事务部经理熊大勇告诉记者。光大集团行政总监石浏则表示,由于光大涉及的常温奶产品不多,所以尽管在使用,但数量不大。
腰斩垄断或致乳业降价尚远
调查仍在继续,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晓晔公开预测,如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为,利乐可能被处以上一年度市场销售额的1%以上、10%以下的罚款,这显然是天价,“市场支配地位或垄断本身不违法,但如滥用,比如不公平地抬高价格、不公平低价购买、掠夺定价、搭售等,如果行为人的市场份额特别大,可能就违反了反垄断法。”
“国家对食品包装2010年便有规定,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能超过产品售价的12%,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对商报记者称,一旦定夺,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当然就是价格,当只有利乐一家说了算的时候,企业很难将包装成本压下来,打破后便可适当调整。二是其龙头地位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现在康美等其他包材品牌正在迎头赶上,仅仅康美就已经占到3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了,且利乐本身的市场份额也已从早年的80%~90%,逐渐降到了五六成左右。”
他还提醒称,下一步,或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回收”的问题上,现在利乐公司虽然声称100%回收,但真正的回收率大约只有10%,产品包装的回收问题也一直是业内难题,如何对几百亿的包装再利用,应该被重视。
知名乳企专家王丁棉则认为,从原奶到洋奶粉再到加工设备和原料,此次国家反垄断整治可谓“方方面面”,“这必将更加规范整个乳品行业,起到行业净化的作用,是件好事,支持!”不过他也指出,单从乳品行业看,其实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原奶价格,因此即使包装成本降下来,体现在终端价格上也不会太明显。
“神秘”的利乐模式
盛景网联咨询培训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彭志强曾于2009年著书《商业模式的力量》专门分析了利乐的商业模式。7日,彭志强等人向记者解读了该模式。
“它把设备送给需要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的公司,让它们免费使用。再靠包装材料、耗材来赚钱。”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中国乳业公司背后最大的推手、最大的力量源泉其实是利乐,它还帮助乳品公司制定市场营销规划、建立分销渠道、协助打造零售终端,甚至乳品公司早期的员工培训都由利乐完成。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公开表示,“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利乐就带着垄断的阴谋。”这是一种“我送你一盏灯,但是你必须用我的油”的做法,合作方购买设备时可先赊销,以后通过使用利乐包材的使用量价款来偿还。陈渝认为,这正是在利用市场的强势地位,把“捆绑销售”写进合同。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则指出,通常,利乐与中国企业签订合同的年限都在10~20年左右,短期合同是被利乐拒绝的,“这样一来,就把中国企业绑住了,甚至环环相扣,赚了设备的钱,又赚包装材料的钱,包装上还印着"利乐"商标,相当于一次免费宣传。”他表示,将设备“免费”卖给企业,再从后期的包材中扣除费用,生产企业选择利乐的设备就必须选用它的包材,存在“强制性消费”的嫌疑。
“十年前我就曾质疑过利乐的做法,那时利乐不仅市场份额高,甚至生产线都不能兼容,在它的设备上只能使用它自己的纸张生产。”王丁棉表示。不过,他也指出,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其他品牌的纸张已可以被利乐的设备所兼容。
王丁棉同时提出一个疑点,“除占领包装市场,利乐或还有更大计划,因为利乐不仅仅是一家包材供应商。”中国的洋奶粉虽多,但液态奶还是国内乳企的天下。2008年之前,洋品牌液态奶在国内市场基本空白,只有个别品牌存在,但仔细观察会发现,2010年后,突然有3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品牌扎堆涌来,这绝对不是巧合。短短三年,这些品牌甚至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王丁棉分析称,尽管暂时没有确切证据,但不排除利乐在背后为这些洋品牌提供中国乳业市场的信息,以”围剿“中国市场,毕竟进来的牌子多了,有助于自身的拓展业务。
“在所有的包装品牌中,不得不承认利乐做得最到位。奶源建设、设备配套、市场行情、渠道布局等,即使看上去与其没有直接关联,它也会给予指导。”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