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中国的按需出版:理论实践的双重互动
 
http://www.paper.com.cn  2013-09-03 新华网

  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库存大、退货多、回款难、起印数高、短版书面市难、断版书再流通难、教辅市场萎缩等诸多问题,业内对此一直很困惑。在传统出版印刷的条件下,这些问题似乎很难解决。而数字技术出版环境下的按需印刷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它克服了传统印刷的诸多不足,能够满足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的特殊需求。

  中国的按需出版是个舶来品,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的渊源。中国对按需出版的关注,首先是理论界,1995年4月,《印刷信息》发表高晶的《数字式按需印刷方式正在悄然兴起》,预示着国内出版印刷行业将会引发一场新的革命。2000年4月,罗紫初、罗萍在《出版科学》发表的《按需印刷热点初现》,反映了理论界对按需印刷的研究逐渐升温,但以“按需出版”这个词出现在文章标题上,却迟至2003年5月《电子出版》发表的《数码技术花落传统出版业“按需出版”引发产业革命》。之后,关于按需出版的文章接踵而来,像董铁鹰的《传承优秀文化发展按需出版》(《出版参考》2005年第3期)、张志建的《按需出版在科技出版中的应用探讨》(《科技与出版》2005年第4期)等。2007年12月18日,由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和凯捷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主办的“2007按需出版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共有80余位出版业的专家、学者及出版社领导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将按需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向了高潮,形成一个按需出版理论研究热。

  在理论的引导下,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率先启动图书按需出版工程,标志着按需出版由理论上升到实践。2011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图书按需出版印刷示范工程”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财政资助。在按需出版方面累计投资超过8000万元,取得一批成果。凤凰出版集团成立数字印刷公司,国内率先引进数字喷墨连续纸印刷设备,规模化展开数字印刷业务。中国出版集团引进“咖啡印书机”,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中版闪印王”一体化印书设备,已生产出样机。方正集团填补空白,研发出国产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已经投入运行,与新华传媒集团合作,推出“按需印刷”业务解决方案。

  如此算来,中国的按需出版发展已有十几年。按需出版在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异?中国的按需出版发展如何?成绩如何?就此问题,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按需出版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韬奋基金理事会聂震宁理事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罗紫初教授、知识产权出版社董铁鹰顾问、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关健总经理助理,四位专家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讨、总结。

  记: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以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

  从出版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按需出版终究是有限的按需出版,绝对不可能有需必应的。

  在数字出版下的纸质媒介是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前提,因此它被称之按需印刷出版,其是充分结合了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业务形态。

  聂震宁:按需印刷技术作为数字印刷技术中的一种,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所谓“按需”一说,更多地属于一种过程和效果的描述,到底怎样按需,按照什么样的需要,怎样满足需要,则各种技术的特点是很不一样的。作为一种印刷工业的按需印刷工艺生产,目前大多数企业是用于数字化印刷及装订小批量出版物的生产。只要提到批量,那么就可以看出还不是彻底的按需,因为这当中一定要考虑批量的成本计算。而真正意义上的按需,按照社会最小单位即个人的需要印刷一本书,而且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譬如只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立等可取,目前就是我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任总裁时引进创新的一种技术和设备,我们称之为“中版闪印王”。2009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美国ODB公司引进技术,经过不到2年的改进创新,现已有商用机型供应。早些时候日本推出过骑马钉装切工艺的机型,骑马钉装切工艺不适合通常书籍的出版需要。

  按需印刷技术最初出现时,曾经让出版人颇为激动。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大幅度减少库存、降低成本,达到灵活高效的要求,显然是“绿色出版”的一种重要技术支持。现在似乎说的少了一些,那是因为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似乎要跨越纸介质出版了。其实,在我看来,在数字化时代,只要还有读者需要阅读纸介质图书,那么,作为一种便捷、经济的要求,按需印刷就一定有其发展的机会。按需印刷正在被更多的目光所关注与探索。

  罗紫初:谈到按需出版,首先应该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在我看来,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以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

  准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按需出版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按需出版,通俗地讲,就是按照读者需要组织出版活动。读者需求是多元化的,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出版活动,是按需出版追求的目标。

  其二,按需出版需要多种现代化技术作支撑。从其运作过程考察,首先要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将出版物内容转换成机读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然后要通过网络远程传播方式将出版物信息输送到需求客户端,最后再利用数字印刷技术将接收到的出版物信息按照客户要求印制成印刷文本。多种现代技术的协调运用,才能实现真正的“按需”出版。

  其三,按需出版采用即需即印的操作方式,既省去了传统出版过程中的征订、制版等中间环节,也不受印数限制、不须预先印制。

  以上三点,既是按需出版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按需出版与其他关联概念的基本区别。

  记:两位专家分别从按需出版的“主体”(指“按需对象”)和“本体”(按需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上进行界定,提出了一定的见解。“按需出版需要多种现代化技术做支撑”,这其中包括“数字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等等,那么作为其中间技术环节的支撑者(或者说发明者),又应该怎么审视按需出版呢?

  关健:首先应该肯定一点,我不是“唯技术论者”,技术固然重要,但借助技术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重要。

  近年来,数字出版在国内引起了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数字出版为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出版依托于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多维度的传播。也就是说未来的数字出版形态将是“一元制作、多元发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阅读媒介可以是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终端等移动媒体和计算机显示器,当然也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在数字出版形态下的纸质媒介与传统出版物虽然在阅读方式和出版物形态一样,但是在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是完全不同的。在数字出版下的纸质媒介是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前提,因此它被称之按需印刷出版,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业务形态。

  按需印刷的图书是采用数码印刷方式进行生产。数码印刷,又称为无版印刷,使用激光或发光二极管对印刷或感光鼓进行蚀刻或电子成像,从而实现从“原稿”直接“制版”而不需要有中间“菲林”这个环节。因此,这种新型的印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真正实现了“按需印刷”的要求,想用多少就印多少,避免了库存和浪费。

  数码彩色印刷,采用先进的数码静电成像技术,模拟传统印刷,但又不同于传统印刷,色彩表现栩栩如生。快速直观。不需要传统印刷繁杂的印前处理,只要有电脑文件,几分钟内便可看到成品,每分钟上百页的处理速度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等可取。

  数码印刷设备是目前印刷机械领域发展最快的部分,目前主流市场被富士施乐、柯达、HP、OCE等外国公司占据,方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技术研发和自主数码印刷设备的设备制造商,成功推出可应用于POD的方正桀鹰系列数码印刷设备。

  罗紫初:刚才关健先生提到“在数字出版形态下的纸质媒介与传统出版物虽然在阅读方式和出版物形态一样,但是在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我想解释下,数字出版形态下的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纸质出版是就是我们所探讨的按需出版,它是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业务形态。

  在此,有必要分析下数字出版和按需出版的关系。所谓数字出版,就是在出版全流程中采用二进制技术和相应设备进行操作的出版方式。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前面提到,按需出版的的技术依托是数码印刷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而这些技术无一例外都是“采用二进制技术和相应设备进行操作的"。这就使按需出版具有了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按需出版最终的呈现物是纸质图书,而数字出版的最终呈现物则包括了纸质图书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形态,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杂志以及手机出版物、网游产品等。因此可以说,按需出版是数字出版的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数字出版包括了按需出版。

  记: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方式而言,按需出版是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和出版理念。按需出版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按需印刷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学界而言,有的学者用按需出版,有的学者用按需印刷,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此,各位专家怎样理解?

  聂震宁:按需印刷与按需出版,既是一种通假说法,比较含混,又有相当的区别。所谓按需出版,这就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即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数码印刷系统和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快速、按需和高度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图书的出版发行。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其基本特点就是按需印刷,而最重要的特点则是内容按需编辑,版本变化方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一定意义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只要有机器,即可根据作者或编者、读者的需要,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条件编辑、设计、印刷书籍。2007年我曾经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按需出版论坛上发表过对这一新型出版业态的看法。我的主要观点是,从出版的本质来看,按需出版首先是一种服务业,所以服务业是要按需服务的。但它又是思想文化传播,有必然具有导向性,这也是天然的。从实际操作来看,知识类出版基本上可以使用按需技术编辑,而创新性出版是按需出版永远无法真正到达的高度。在思想文化的创新、内容的创新甚至是形式的创新上,乃至一个汉字的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再神奇,也是无法代替人的创造力的。因而,按需出版试图超越人的出版和按需印刷,把出版全流程数字化,终究是有限的。

  现在我依旧这样认为。永远不要忘记,出版是与社会关系很大的事情,社会出版公德、出版价值观和出版中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要求会发出意见和规定。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从出版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按需出版终究是有限的按需出版,绝对不可能有需必应的。正如市场经济社会也只能是有限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旦无限,就可能是一场社会灾难。

  罗紫初:首先,两者性质不同:按需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按需印刷则是一种特殊的印刷解决方案,一种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原色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印刷工艺;其次,涵盖内容不同:出版活动是由编、印、发等环节构成的,其中,“印”就是印刷、装订等成书环节,按需印刷只是按需出版的一个环节;再次,对象产品不同:按需出版的产品主要是纸质正式出版物,而按需印刷的应用范围则更为广泛,除出版印刷之外,还有商业印刷、直邮印刷、办公印刷等,其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如塑料的、金属的出版物,广吿传单、内部材料、会议资料、包装物等非正式纸质产品等;此外,操作主体不同:按需出版是出版机构有效挖掘市场潜力,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按需印刷是印刷企业为了适应包括出版商在内的更广泛的客户快速灵便的印刷需求,扩大企业经营的市场份额。

  记:“国外按需出版是书业增长潜力极大的领域,也是上下游运营模式完全成熟的业务方向,2010年美国按需出版图书增长169%即为明证。”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潘仕勋认为,未来最具有吸引力的纸质图书出版模式无疑是按需出版,也就是根据顾客的订单去印刷图书。由此可见,国外的按需出版发展迅速,体系比较完善。董老师是否可就海外的按需出版经验谈起?

  董铁鹰:以美国英格拉姆的Lightning Source(简称LSI)为例,英格拉姆是美国大型图书发行商,2005年我曾访问过该公司。公司掌门人小英格拉姆告诉我:公司有5个孩子,最小的是LSI,也是他最看好的孩子。当时LSI数字印刷月印量达到6000万印,刚刚超过规模化运作的盈利平衡点,自1997年首创按需出版业务之后的8年,开始实现盈利。

  今天,LSI已经拥有590万以上可以按需印刷的图书品种,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个印刷厂,每月按需印刷量达到6亿印以上(约200万册图书),每天印刷图书超过50000册。发展2万多个提供按需印刷出版物的合作伙伴,按需印刷的供应渠道包括亚马逊、鲍德斯及贝克泰勒等大型零售连锁书店。

  在传统图书发行转型按需出版业务的基础之上,2006年1月成立英格拉姆数字集团,成为以数字内容资源仓储、传输与数据应用为核心业务的专业公司。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数字内容资源提供商之一。现在,英格拉姆所属的十几个公司中,英格图书公司(Ingram Book Company)、闪电资源公司(Lightning SourceInc)、英格拉姆数字集团(ingram digital)成为核心和支柱。最近,英格拉姆高调宣布采用EPUB3标准,在书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它将会极大地推动EPUB3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

  英格拉姆的成功表明,一个传统图书发行企业转变为国际上数字出版领域的主角之一,按需出版的作用功不可没。

  关健:董老师刚提到的是美国按需出版的成功案例,其实我国按需出版在市场表现上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字印刷在国内越来越普及,2004~2010年,我国数码印刷市场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增长速度很快。随着数码印刷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按需出版也在稳步成长。虽增幅很大,但按需出版产业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据统计国内只有10%的生产型彩色数码印刷机用于按需出版,而其中72.9%的企业以样书作为其主要业务,也就是说按需出版方式还远没有进入图书印刷的主流渠道。

  记:导致这种发展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健:首先是政策!在我国还没有针对按需出版的专门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按需出版图书的定价、按需出版图书的资产管理、版权授权、版次登记等等。

  其次,我国的书号管理相对严格。在美国,没有书号限制,可以许可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Lulu就是一个自助出版按需印刷的典型网站。在Lulu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作者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选择图书的纸张、装订方式,也可以选择在Lulu平台上出售,并自己制定价格。

  Lulu将一个在国内至少需要三个月的图书出版周期简单的归纳成4部曲,Select Option(选择图书的尺寸、装订方式)、Upload(上传排版文件)、Builda Cover(使用在线排版工具,制定封面,甚至是书脊也可以定制)、Promote(通过lulu电商平台直接销售)。

  第三,印刷成本。在西方,因减少了人员和库存等,数码印刷成本上并没有比传统胶印上升很多。我国却不一样,由于国内图书码洋偏低,导致数码印刷成本凸显,而彩色数码印刷价格更高,这也是阻碍按需出版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之一。

  记:像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按需出版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在酝酿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以解决按需出版带来的书号管理等问题。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按需出版模式,上海新闻出版局在进行按需出版方面就先行先试,该局已经给包括关老师所在的上海方正在内的几家有优秀资质的企业发放出版物印刷许可证,鼓励其发展按需出版……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新闻出版的政策制定者会给按需出版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那么,除去政策因素,关老师谈到印刷成本,降低图书印刷成本又有那些途径?

  董铁鹰:1.采用新型设备。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特别是对于彩色印刷。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印刷质量略低于激光类设备,需要客户认可;二是对纸张的防渗透性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已经有厂家基本解决了纸张渗透问题。方正研发的国产喷墨设备已经开始试用,业内期待它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2.规模化生产。美国2005年的经验数据是数字印刷规模达到每月6000万印以上时才可以盈利,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成本。与传统胶印相比,数字印刷所增加的成本主要是设备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生产量大,折旧费就低,也有利于与设备供应商谈判降低维护成本,差距可能达到几倍。生产条件和软件系统的大量投入也必须通过规模化生产来分摊。

  3.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大规模连续印制不同内容、不同印数、不同开本的图书,在管理上比传统印刷要复杂的多,必须依靠自动化管理系统。首先建立按需出版内容资源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安排正文、封面在不同设备上的印装任务;通过自动组版系统最大限度利用纸张空间和设备能力;通过自动监控和检测实现避免和减少差错等等,才能减少差错、损耗和低效率造成的浪费。

  4.建立按需出版示范工程。图书数字印刷本身目前难以盈利,发展按需出版需要着眼于它对图书出版的长远影响和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和运用。

  记:方正已经研制出国产数字喷墨印刷设备,与新华传媒集团合作,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这是方正在按需出版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也是中国按需出版数字印刷设备的突破,具有双重意义。请关老师谈谈方正在技术上的探索。

  关健:方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按需出版核心技术的IT厂商,方正自主知识产权的喷墨设备性能与输出质量上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两次参加国际知名的德鲁巴印刷展,获得广泛好评。方正在按需出版业务领域,利用自身软硬件的优势,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通过云端平台的建设,提供包括按需出版、文化创意产品制作和商务印刷在内的综合服务。

  按需出版的发展是一个产业变革,这个产业链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上游的内容生产及拥有方(作者、出版社),下游的发行渠道(新华书店为代表的传统实体书店以及当当和卓越为代表的网上书店)。只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按需出版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良性发展。

  方正正在与多家出版企业探讨按需出版的商业模式,即将上线的方正喵喵印电商平台将包含很多适合按需出版的图书资源,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之前只能在图书馆查阅到的精品图书,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印制,无论是精装平装或是封面扉页的个性化DIY。

  记:按需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有着怎样的关系?应怎样协调这种关系?

  罗紫初:按需出版是在传统出版方式的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原色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印刷工艺而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出版关系极为紧密,是传统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和功能延伸。然而,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按需出版与传统出版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之所以说按需出版是传统出版的延伸,主要是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按需出版具有与传统出版大体相同的工作环节与内容。不仅传统出版中的编辑、印刷、发行三大工作环节按需出版时同样存在,而且传统出版中的编辑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校对、发稿等工作内容按需出版时也一样都不少。其次,按需出版与传统出版具有相同的产品形态——纸质出版物,这是按需出版不同于其他形态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也由此决定了按需出版与传统出版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上具有相同的功能。

  记:罗老师,您刚才提到按需出版是传统出版的有益补充和功能延伸,那么对于这种补充和延伸,应怎样侧重和协调?

  罗紫初:按需出版将与传统出版的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已的优势。按需出版非常适合印数有限的断版书、绝版书和短版书出版发行。我国每年出版十多万种图书中,55%在出版后不久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历年积累下来的难以计数的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品种,成为断版、绝版书。而这些图书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收藏价值的图书,是重要的文化资产。短版书指的是由于传统出版方式的限制,出版数量少,达不到传统的起印数量的出版物。短版图书中包括难以大量销售的学术专著、专业教材、信息资料、艺术作品、古籍、回忆录等类图书。因此,目前我国出版界应首先将按需出版应用到这些领域。而传统出版则适合大批量生产图书,一次最少要印几千册,因此擅长出版教材教辅书、大众类图书的出版。待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后,再逐步扩大按需出版的范围。

  记:按需出版自传入国内之日起,就引发了出版业界的讨论和争鸣。对于其发展前景的展望,看法不一。在此,请老师根据自身经验,对其前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以结束我们今天的讨论。

  董铁鹰:业内对纸质图书今后命运有各种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包括是数字阅读的发展会使相当一部分纸质图书销售量减少,特别是专业图书;社会和技术进步使专业化、个性化图书出版需求增多,图书品种数将会不断增加;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纸质图书不会消亡,即使将来有可能消亡也会经历一个印数逐步减少的过程……这些都将成为促进按需出版发展的因素。对纸质载体图书发展前景的讨论中,按需出版将会发展是比较一致的共识。

  罗紫初: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在购买纸质图书的同时,也开始了电子图书的阅读。随着信息社会人类求知欲望的与日俱增,对电子书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目前电子图书的大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例如,去年亚马逊在美洲出售的电子书已经在数量上超过了实体书),但是纸介质图书有纸介质图书的优点,其实体价值、收藏价值是电子图书所不具备的,其阅读舒适性也是电子图书不能比拟的,再加上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和其无需任何辅助阅读工具的特点,使得纸介质图书必将与电子图书长期共存,不能相互替代。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按需出版成了传统出版未来确定无疑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

  图书按需出版作为出版业的一种全新、灵活的出版运作模式,它充分考虑出版单位、著作权人、发行商、以及读者的不同需求,以满足各方的利益为诉求。当今情况下,它可以成为传统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未来确极有可能成为纸质图书出版的主要形式。我们发展按需出版,并不是要排斥传统出版,而是要把传统出版带进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撑的现代化体系里。按需出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出版传播理念,数字出版能否以及何时取代传统纸质出版,出版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目前以及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纸介质图书阅读仍占据重要地位,从深层次的研读、品味、深度学术思想来说,纸质媒体仍然是简便易带、老少适合的载体,也是最能表现、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与丰富、深刻思想的工具。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图书按需出版市场充满期待的理由之一。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