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教材的总量虽然只占印刷品总量的一成多,但在印刷活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旺季时段,有的印刷厂承担的教材任务甚至超出该厂总的生产能力,所以教材一付印,各厂就不得不开足马力,两班人马顶三班使用,大搞连轴转——连续、疲劳作战。上海印刷厂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样也完成了任务,但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使得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而且设备、人员都属于超负荷运转,设备要缩短寿命,员工身体也透支,有的中途就病倒了。当旺季一过,生产任务又即刻锐减,有的印刷企业只好把设备罩好,给员工放假。尤其是2006年,由于定价问题教材晚付印一个多月,各厂又都不敢承接其他任务,只好屡屡催促、叫苦不迭。从宏观上看,印刷企业为满足教材集中印制的需求,必须配备远大于平均值的各类资源,从而造成书刊印刷企业平均开工率的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印刷工价的一路下滑。
应对教材淡旺季的思路和措施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充裕的时间均衡制版、印刷、装订。根据政府的要求,教材在课前到书,这是我国出版印刷业必须完成的政治性任务,不能有丝毫的含糊,那就只能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提前教材截稿和向印刷厂交付的时间。比如可否将秋季教材的发厂时间提前到4月,最好是3月;将春季教材的发进行错峰填谷式的发厂计划安排——在教材高峰期少发活,在教材低谷期多发活。比如:北京每年的图书订货会和全国图书节的举办时间,应当选择在教材旺季的后期,以便出版社拿到订单后正赶上在教材淡季时发给印刷企业印制。作为以教材为主的出版社,更应当有意识地为教材让路,而不要因为人为的计划、指标的限制,使得非教材编辑为完成某时段的任务,也来和教材拼抢有限的宝贵时间。
在教材本身运作方面的一些办法和设想。比如:出版社的发行部提前向订户了解订货意向,尽早签订合同,向出版部提供印数;也可以打破按批次提供印数的做法,做到实时提供、一单一供,便于出版部及时安排生产;对于有把握的订货,尽量提前预印;对于印量大的教材,可以视订户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批印制、分批交货,而不做无意义的周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