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笔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今天,一张售价3块钱而且并不光滑平整的纸会有人买吗?随着工业化造纸业的发展,印刷业的繁荣,古法造纸遭遇传承的尴尬。
7月18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广场,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行路古法,回梦纸源”社会实践小组邀请古法造纸传承人马松胜全方位、多角度演示了延续千年的古法造纸流程。社会实践小组成员现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纸工艺品展览、社会实践小组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展示传统造纸技艺,让人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以及古法造纸技艺薪火相传的希望。
千年技艺在孤独中坚守
作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70年代初,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家家户户依靠传统造纸技术谋生,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造纸村,至今保留着1900多年前的手工造纸工艺。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推进和蓬勃发展,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如今在兴隆乡北张村仅有3户人家在人在孤独地坚守着。
马松胜是北张村人,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7岁就随父亲学习造纸,已干了30多年,是村中公认的手艺较高的传承人之一。
活动现场,马松胜娴熟的操作技艺,让在场的人看得惊叹和入迷,马松胜说,“捞纸全凭经验和手感,一张纸的厚薄和均匀,全看捞纸人的技术,竹器伸得过深,上面的纸浆就太多,‘捞’出的纸张就厚,入水太浅纸张又太薄。捞纸时用力不匀,竹器上沾的纸浆就不均匀,‘捞’出的纸会厚薄不均。”
做好的纸是正方形,并不算大,分量很轻富有韧性。纸的颜色从微黄到乳白都有,马松胜介绍,手工造纸看似简单,其实它所蕴含的技术也相当多,不但工序复杂,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
“按照古法操作从采集原料,到浸泡、切割、晾晒,造纸的整个过程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一道都不能少。”马松胜说,捞纸前还有一系列相当繁琐的备料过程,一般要耗时5天左右,这些工序必须手工完成,若借助机械,就会破坏纤维的韧度,影响纸张质量,通过古法造出来的纸,吸墨却不褪色,写字画画不洇,能保存百年依然如初,因此极受书画家欢迎。
弘扬“非遗”文化 续薪火相传荣光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行路古法,回梦纸源”社会实践小组,用十余天的时间,结合轻工与能源学院传统造纸工程专业的理论支撑,以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造纸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详尽的了解。
“现在很多人对纸张认识不够,认为是很容易买到的商品,看不到其背后的文化”。本次社会实践小组负责人高致富通过调研发现,传统手工业需要学习很长时间,学习过程枯燥,年轻人不愿吃苦;经济效益太低,无法吸引年轻人也成了包括手工造纸工艺等其他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根结所在。
“薄薄的一张纸,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传承了千年的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希望这项古老的传统技术能很好地传承下去”。社会实践小组指导老师张芸介绍说,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书本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借用此次社会实践让学生和关注造纸的人体会一下古法造纸,也是本次实践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