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林业大省,承担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任。随着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四川林业多年来的“大资源小产业”局面正被打破,反转迹象明显。
“大资源”却仅有“小产业”
“我们的油樟,现在每亩只能卖一两千元,如果进行精深加工,起码卖上万元。”宜宾县林业局局长邓成龙遗憾地告诉记者。
樟油为近代医药、冶金、化工、香料、食品工业及军工等方面的重要原料,种子可榨油,供制皂用,樟脑和樟油还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宜宾素有“天然油樟植物园”之称,是全国最大的油樟基地,樟油产量占全省90%以上、全国70%以上,从樟油中提炼的“中国桉叶油”产量占世界1/3,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量仅次于巴西。然而,却因为长期处于中低端水平,“大资源”仅做成“小产业”。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对四川林产业的概括是:林产品供需错位,低端产能集中,林业产业地方特色突出但地方品牌不强。
据统计,四川每年木材需求量约2000万立方米,五成以上依赖省外和国外,木材供给安全隐患较大。产业结构上,林业的一二三产业比值已经调整优化为37.6:31.7:30.7,但二产比重仍较全国平均值低了20个百分点,且深加工能力短板突出;在产品结构上,作为木竹人造板、家具等林产品生产大省,四川产品停留在中低端水平,部分产品库存积压较重。而近年来的国土绿化中,核桃等大宗经济林种植面积激增、错位发展不足,有“果贱伤农”的风险;经营结构方面,四川特种经营模式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相对快速,但仍未改变小规模、作坊式、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整体格局。
通过“加减乘除”提质增效
四川提出了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根本任务就是要扩大产品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核心环节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具体做法是“加减乘除”。
据尧斯丹介绍,加法,就是补齐生态短板。在生态产品上,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打造森林城市群,确保2020年,全省市县建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林产品方面,则结合地域优势,启动新一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和木本油料重点县建设。
减法,就是瞄准去产能和去库存,消除重复建设。四川省绿委办负责人透露,今年四川将有计划引导农户实现种植多样化,“四川拥有500多个具备产业化潜力的树种,要杜绝同质化。”该负责人说,2020年前,成都经济区要调减人造板产能25万立方米,基本消除低端产业。
乘法,就是整合资源、提升森林质量和产品品牌。调查显示,四川有近3000万亩低产低效林,朝天核桃、金阳花椒等市场占有率不差,但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对此,四川将按照每年不低于400万亩的速度,实施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并参照川茶等产品的做法,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核桃、花椒等林产品品牌。
除法,是针对集体林权制度、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体林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将在全省全面铺开,同时在采伐的前期申报、后期作业上将至少减少3个审批程序。”尧斯丹介绍说。
一产持续夯实二三产逐步做强
2017年初,四川确定了“生态优百姓富林业兴”的目标,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服务林业建设,力争实现林业总产值3300亿元。并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持续推进“千乡万村送林技”行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依法保护管理森林资源。
据了解,2017年上半年,四川实现林业总产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11%。从构成来看,林业一二三产值分别为660亿元、521亿元、559亿元。
四川省林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这组数据表明,四川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表现为一产得到进一步夯实,林业产业基地超过1亿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超过2400万亩;二三产逐步做强,本色竹浆、竹炭、定制家具和森林食品等新产能正加快形成,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正蓬勃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