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陕西北张村老人马松胜站在纸浆池旁,用细长竹帘轻轻从池中一次次抄纸,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句话仿若跃然眼前。
北张村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蔡伦时期,到了唐朝,因京畿地区对纸的大量需求,这里的造纸技艺登峰造极,纸张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然时代更迭,世事变迁,如今村中仍旧坚持手工造纸的人所剩不多,马松胜老人正属于这寥寥数个的几人之中。
“家有万贯,不及薄艺在身。”
当古法造纸被众人冠以重点非遗保护对象的名号,当非遗文化被奉为圭臬、为人尊崇,当“四大发明”的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被反复提及,也许没有人相信会有人是真的以造纸技艺来维持生计。
走进马松胜老人家的客厅,空间不大,四壁灰白,许是很久未经重新修葺,略有掉漆,墙上贴满了因造纸技艺获得的种种荣誉与造纸技艺的相关介绍,几把木椅,一张木桌和一台电视机简单构成了房间内的陈设。
“我这人,说不了假话。”穿着拖鞋的马松胜老人缓缓坐到木椅上,用陕西土话缓缓说着,“从17岁干到现在,44年了,也是真的要靠这个养家糊口。人都说‘家有万贯,不及薄艺在身’也就是这个理。”马松胜老人也常跟自己的子孙讲,干一行要爱一行,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老人的儿子目前虽未专门从事于这一行,但也曾跟着老人学过这门手艺。老人告诉孩子们,学不学得成知识另谈,手艺要有。
马松胜老人约莫在上初中的时候学会的这门手艺,也是从父亲那里习得,那时日子艰苦,这简陋的小房子,历经了三次重盖。其父当年身体硬朗,86岁时还可以捞纸,90岁时仍在阡陌田间耕作,自打马松胜老人记事起,其父就没打过吊瓶。老人说,城市人跟农村人年龄相仿的基础上,身体健康上的实际年龄差了十岁左右。城市人追求名利,内心浮躁,不愿沉下心专攻一门手艺,大概也正是如此,农村人也就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与更加纯净的灵魂。
“家有万贯,不及薄艺在身。”老人的这句话让我们开始思考,在夜以继日为功名利禄不断奔波的如今,是否应当适时沉静,细细思考人生所求究竟为何。
“买的是纸,也是良心。”
北张村手工造纸的并不止马松胜一家,但村中人却对马松胜制作的纸别有青睐。马松胜造纸出名,前几年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为大众所认识,每天都有人去老人的家中,国内有香港的安徽的,国外有新西兰的,都希望从老人这里采购到一定数量的手工纸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被广为推之,国内外求购者也愈来愈多。
被问到缘何大家如此相信自己的纸张时,马松胜老人笑笑说:“大家买的是纸,也是良心。我靠的就是这多年累积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造纸也要讲究人品,人品好了,各方面也都好。”
古法造纸的原料取自生长在陕南大山里的楮树皮,当地人也把这种原料叫做“构树皮”。到春天会有一种麻黄色的“构树皮”,被称为芽皮。而最佳的造纸原料正是芽皮。别人也许会在原料方面不精益求精,选择一些品质并不很好的树皮,但马松胜却一定要选择最好的原料,他说,当年的树皮最好,所以每年都要在适宜时候获取树皮,筛选而得最好的原料,这才为“良心纸”的制作奠定基础。
“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具、同样的工序,不同的人做出的纸不一样。”老人说,“造纸的方法要得当,还不能有半点虚假。”也正是靠着这真心与良心铺就的坚实的一步步,老人的纸才为众人所认可。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如今科技发展迅猛,时代浪潮不断推进,机械造纸早已成为主流,与此同时,还有更高等级的技术正在不断产生的过程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谈到机器造纸,老人说,机器造纸也是发展需要,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老人认可社会需要改进,时代需要发展,但与此同时,正如老人所言,我们也更是应当不忘泱泱华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民族之魂蕴藏其中。
被问到如何考虑学徒这方面问题时,老人说“只要愿意干,不但不收学费,学的时候的家常便饭还是可以管的起的。有的家庭情况好有的家庭不好,黑心钱不能赚。”他也许不能将这门需要多年经验积淀而成的手艺批量性地传授给许多人,但是他可以为每一个真心实意想要学的人开一条宽阔的道路。然而目前愿意当学徒的人少之又少,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也认为学习手工造纸赚不到钱。
政府为老人设立了文化传习所,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广为传播。在传习所设立的基础之上,老人在平日里可以持续造纸,维持一家的生计,同时政府每年的拨款也使得老人在过年时可以让一家老小吃上一顿像样的年夜饭。
诚然,时代正在推陈出新,但文化之精髓切须传承。
临别时,看着向我们挥手的老人,想起这个老人要以造纸维持生计,以我们尊奉的非遗文化铺就未来生活的路,不禁觉得沉重。这个以良心“质”造的老人,亦是不知觉地,推动了泱泱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