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是宣纸给人的直观印象。宣纸可以写字入画,让不少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得以流传于世,一些重要的档案史料也是记载在宣纸上。据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多以宣纸线装书形式保存,《聊斋异志》《红楼梦》后都是以宣纸为载体保存下来。
安徽宣城泾县是富有盛名的宣纸原产地,于唐代产于此,迄今有1500余历史。其生产工艺非常考究,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的典范代表。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生产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苦、脏、累,习艺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宣纸生产,目前技术工人出现青黄不接。人才瓶颈,再加上原材料限制,这些因素正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发展。
技艺:
天工与妙手结合
“捞纸”最为关键
作为宣纸的发源地,宣城泾县有着最适宜制作宣纸的用料——天然青檀木与沙田稻草。成浆率特别高的青檀树皮纤维长而有韧性,长势良好的沙田稻草就好比宣纸的血肉填满青檀交织而成的骨架。
手工挑选好的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被捣碎,配以草木灰蒸煮;蒸煮过后,放于向阳的地方晾晒,使其自然炼白,最后配以山泉水调成纸浆。那么,接下来,最为关键的一环则是从纸浆中“捞”纸。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历经一百多道工序,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决定于“捞纸”这道工序。
看过《大国工匠》的人,都见证一场“造大纸”的实验。片中,44位造纸工抬起“三丈三”大的竹帘浮出水面,场面甚是壮观。而一般情况下,一般大小的捞纸工作只需两人协作完成。
“捞”出来的纸帖放平叠成摞,最后压实,缓缓挤出水分,进而进入晒纸阶段。以前是日晒,现改成高温室内烘干,靠晒纸工一刷一刷地把宣纸定在加热的焙面上,加热的温度在50-80°不等。
宣纸烘干后,还不能成型,这时,晒纸工需要挥舞毛刷,使之成型。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头刷”,要负责定位,不能有一点偏差。能干“头刷”的是行内的大拿,至少有三年以上的经验,技艺娴熟,能独当一面,手法流畅稳当,轻重有度,怕刷痕太重导致纸张不合格,怕刷轻会使纸张起皱报废,更不能出现撕裂。纸张经过分离后,一张张平平整整地摆在眼前时,让人赞不绝口。
宣城宣纸制作遵循古法,取自然之材,历经时间与自然的炼化,又凝聚工匠人的勤勉与精益求精,实属天工与妙手合一的典范。千百年来,多少诗词歌赋、传世画作、名碑拓片等得以流传,宣纸功不可没。正所谓“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保存期限长可达2000年。
价值:
白纸亦生辉
传统宣纸收藏被看好
一张古法宣纸能让书画家运笔自如,墨分五色,气韵生动。宣纸一问世之时,便成为稀罕之物,古话有云“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因称奇于世,其自身也颇具收藏价值。一张古法宣纸得之不易,以高价居之,能被供以欣赏收藏,熠熠生辉,备受推崇。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然而,现市面上充斥着质量伪劣的宣纸,容易水解破碎,根本无法成为合格的文化载体,更谈不上被收藏。
据《旧唐书》,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也有“宣州贡纸、笔”等文字记载,足见宣纸不同凡响。
现泾县书画纸生产及加工企业已达到200多家,生产企业只有14家,比较知名的企业有红星、汪六吉、汪同和、日星。14家企业的宣纸年产量不到800吨,生产量非常稀缺。
随着文化消费氛围的日益浓厚,因宣纸本身价值高,收益高,投资风险系数低,宣纸也越发成为收藏的新贵。加上宣纸稀缺、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其价格也逐年上涨,涨幅一直在10%-30%的高位。据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文军介绍,宣纸以前主要是出口日本等国外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内书画市场的繁荣,宣纸需求量大幅增长,价格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因具有特殊的保存、收藏的价值,宣纸逐渐成为一些藏家投资的新宠,人为的囤积收藏,也导致了宣纸价格居高不下。
好酒越陈越香,宣纸也是越陈越好。业界认为存放年限达5年以上的可称之为“陈纸”,年代久远的宣纸价格可达数十万之上,就连2005年出厂的红星牌净皮四尺单宣都达4万每刀。特别是一些上好的纪念宣纸得以更好的被囤积收藏,其价值不可小觑。
红星作为国内最大也是最悠久的宣纸品牌,普通品种大约2000多元每刀,而丈六、丈八大的纸张,则要卖到十几万元一刀。
据了解,目前“红星宣纸”在全国采取分级代理经销制。因产量有限,宣纸仍是按计划供应到代理商层面,需提前预定,且很快告罄,上演“洛阳纸贵”。
不能回避的是,一些地方打着“宣纸”的旗号,生产一般质量的书画纸。据了解,好的宣纸辨认并不难,辨别“红星宣纸”真伪的一个方法是:把纸对着灯光或阳光,若看到纸里均匀分布着絮状、云雾状的纹路,才是真正的宣纸。
传承:
存断代之忧
如何延续待思考
在安徽泾县宣纸造纸厂,传统的制作技艺被保留下来。不过,不是没有传承断代的担忧。目前,能够进行宣纸工艺制作的造纸工年龄已是50岁左右,而鲜有年轻力量愿意加入这个队伍,年轻人的梦想在大城市。
人才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制作传统宣纸是一项体力活,收割稻草、晾晒稻草劳动量比较大,且长期接触碳酸钙石灰,确实一般人不愿意去干。目前工人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技术工人青黄不接。是否能够考虑对工人提升待遇,对技艺人、对宣纸制造技术形成一定保护?
宣纸制作承袭古法,坚持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繁琐,生产效率低下。也有生产厂家尝试过机械生产制作,虽然机器做出的宣纸无论是外观还是均匀度都非常漂亮,甚至超过手工纸,但画家一试笔就不行了,由于机器造纸改变了宣纸特性,难以达到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后来生产线不得不关闭停产。
此外,原材料限制也是“洛阳纸贵”的因素之一,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并不是特别充裕,而青檀木一般需要5至10年的培育期。那么,花多少人力、投入多少基地用于培育青檀木,是一个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宣纸制作工艺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我们不难看到,国家对宣纸制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6年,将宣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极大的重视;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宣纸国家标准GB/T18739-2008”,对宣纸进行定义,对假冒伪劣产品形成打压;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为传承保护好宣纸制造工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也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在职业中学开设宣纸班,培养宣纸制作技艺人才,鼓励职工子女投身宣纸行业,确保技艺代代相传;免费为农户提供青檀,调动农户种植青檀的积极性,并以市场价收购。
宣纸制作技艺,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发挥,而其保护与传承更多时候要在生产实践中实现。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尤其要强调在传承中延续,在生产性保护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