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证券时报副总编辑王冰洋(图右)嘉宾: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 2017年以来,国内环保政策趋严,同时外废进口政策收紧,中国造纸行业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对于国内造纸企业来说,大有“得原料者得未来”之势。 当国内造纸行业为原料四处奔走之时,太阳纸业却提前布局。公司7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计划增资6.37亿美元,在老挝建设以进口美国废纸和欧洲废纸为原料的、年产40万吨再生纤维浆板生产线和2条年产40万吨高档包装纸生产线。上述项目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太阳纸业将是第一个在海外布局废纸浆生产项目的国内造纸商。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太阳纸业,证券时报副总编辑王冰洋对话太阳纸业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洪信,探寻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 王冰洋:2013年以来,公司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期,其他造纸公司业绩起伏很大,太阳纸业是怎样做到平稳高速发展的? 李洪信:首先是创新。中国造纸行业的短板是大部分原料靠进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采取了几个创新措施。 首先,利用山东当地的杨树,生产出高质量的化学机械磨木浆,使成本大大降低。化学机械磨木浆的好处是得率比较高,国外的化学浆是两吨多木材生产一吨浆,我们只要一吨多一点木片就可以生产一吨机械磨木浆,节约了一半的木材纤维。现在我们的化学机械磨木浆年产80万吨,是目前世界上单一产能最大的。 第二,利用国外的资源解决国内原料不足的问题。中国人多地少,不可能有那么多地来种树,我们利用老挝的闲置土地,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10万公顷林地的种植目标。今年,老挝的30万吨木浆项目已经投产了。 第三,在产品结构以及工艺方面创新。公司生产的本白双胶纸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市场青睐,供不应求。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推出的是本白的,非常柔和,对视力没有伤害。 王冰洋:在环保政策趋严、进口废纸政策收紧等背景下,怎样判断造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洪信:我比较看好造纸行业,因为不管政策怎样变化,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刚需,高科技对这个行业基本没有冲击。在纸的消费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空间,美国人均消费各类纸300多公斤,日本、欧洲是200多公斤,中国才70-80公斤。只是未来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企业一定要跟着这个变化走。 环保趋严应该说对这个行业是个大利好,可以加速行业的整合。这些年来,造纸行业治污的力度实际上比别的行业大很多,但为什么口碑还是不好?就是因为量太大,影响就大,必须把量降下来,降低影响,这是这个行业未来发展应该注意的。 关于进口废纸政策收紧,导致原料更加紧缺,这个问题中国能不能解决?完全能解决,不必紧张。目前中国每年6000万吨纸的产量,出口了大约2000万吨,国内还有4000万吨,这就解决了大部分废纸原料问题,剩下可以用一些纤维好点儿的原料去解决。比如太阳纸业就是用一部分半化学浆来代替废纸,成本比全部用废纸还便宜。 王冰洋:你认为中国造纸行业什么样的格局才能持续发展?这种格局怎样才能形成? 李洪信:目前中国造纸行业有一定的集中度,但还是太分散,2000多个工厂还是太多,美国也就10家到20家。 那些产能落后的小厂,装备水平比较差,环保治理也比较差,大企业去收购它,也没有意义,这个还是要靠两个力量:一个是靠市场的力量,由市场来决定怎么样整合更好一点;第二,还是要靠政府把那些“散乱污”下功夫去掉,浙江和广东这样的企业比较多,给他们一定的补贴,不能一关了之,这些小厂也干了一辈子,不容易。这两个力量如果能够结合起来,就可以加速对中国造纸行业的整合,这对造纸行业将是一个福音,对国家的环保、节能也是一个福音。 王冰洋:资本市场对中国造纸行业最大的一个担忧就是,下半年可能会有很多产能投放,不管箱板瓦楞纸、文化纸,还是白卡纸,大家担心会有价格战,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洪信:中国造纸行业供大于求,不光是今年下半年的事,是始终都在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下生存发展,产能过剩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可以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资本市场担心的价格战我想不会有,但个别产品的价格会回落一点,白卡纸的价格战最近基本结束了,铜版纸价格也探底回升了;下一步双胶纸有可能价格会回落一点,但是受原料价格支撑,降幅也不会太大;箱板纸虽然有新产能出来,但价格不会再降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今年下半年不会有太大波动。 王冰洋: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公司业务有影响吗?你怎样看待这次贸易战? 李洪信:中美贸易摩擦没什么可怕的,对太阳纸业影响很小,对中国企业影响也不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第一,要想发展就走出去,天花板就没有了。第二,生产性价比高、差异化的产品,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提高了,自然就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