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尼《好报》报道,金光集团SinarMasGroup的创始人黄奕聪(EkaTjiptaWidjaya)于当地时间1月26日晚于7点43分钟去世,享年98岁。其遗体暂厝于雅加达GatotSubroto医院殡仪馆。 黄奕聪是福建泉州人,7岁时到印度尼西亚,凭着华人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艰苦打拼,白手起家,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了金光集团。集团目前在全球有400多家法人公司,拥有员工20多万名,总资产达200多亿美元。 金光集团主要由三大集团组成,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APP)、亚洲食品和不动产有限公司及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经营纸浆和造纸、金融、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房地产等四大核心产业。其中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在全球共有29家制浆造纸企业。 黄奕聪,原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1923年出生,1930年,随母亲离开家乡,到印尼苏拉威西的望加锡与父亲团聚。从1931年到1941年间,黄奕聪先后在当地华侨小学、光华中小学学习,受过一定的中华文化教育的熏陶。1942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印尼各地后,正在高中学习的黄奕聪被迫辍学。日军占领望加锡时期,黄奕聪在家中协助双亲谋生。不久他自己向一些糖果、面包、饼干等商家赊购一些食品,到望加锡各地沿街叫卖,独立谋生。 创业之路 1942年2月,望加锡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间各地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父亲的杂货店被暴民抢了个精光。机灵的他却窥见抗战时期的商机,战争中进出口货物完全停止,主要的日用品因为缺货价格高涨。他趁此机会从商家批发日用品到望加锡各地销售,开始经营自己的批发生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侵占了印尼沿海各大中小城市。当时各种食品及日用品更加奇缺,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始自营食杂店。后来创办了一家小型面包饼干厂,将其产品供应苏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区,同时又从这些著名的椰干产地购买椰干到望加锡销售。50年代初,他开始直接从椰农手中收购椰子,加工椰干销售到爪哇泗水、雅加达等地,这时他已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椰干商。 1956年他为了进一步扩展事业,从望加锡先后移居到东爪陛省首府泗水市和西爪哇省西冷县,分别投资购买了橡胶园咖啡园椰油厂和碾米厂。在经营这些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1960年他进军雅加达并创办了“金光公司”,主要从事椰干等土特产品的进出口生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敢拼敢赢的个性,让他在椰干商中独树一帜,很快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椰干大王”。 1968年,他和林绍良先生共创”比摩利油厂”。1983年,“比摩利”成为印尼最大的食用油企业,黄奕聪先生也因此被誉为“食用油大王”。1977年他涉足纸业,至90年代,其所属的纸浆、造纸以及文具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纸业集团。这让他获得了“纸业大王”的美誉。1982年“金光集团”投巨资收购接办了“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一跃成为印尼第三大华人企业集团。1993年“金光集团”已跃居第二位。 在黄奕聪先生的带领下,“金光集团"除了拥有食用油业,造纸业以及金融银行三大骨干企业集团外,还积极向其他领域扩展,涉及塑料工业、电业、化学工业,房地产等行业项目,甚至农、林、渔业也能看到金光集团的身影,金光集团已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说起事业的成功,黄奕聪先生总是朴实地说:“我出身贫寒,没有多大才能。不过,我有理想和愿望,讲信用,肯动脑筋,努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工作。"在他身上,除了与生俱来的顽强生命力,还有一股翻腾不止的热望。这股热望就像火山里的岩浆,不断地爆发出,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活泼的创造力和锲而不舍的拼博精神。奔腾的热望载着他勇往直前,助他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挫折,最终在事业王国中创造出金光闪闪的成就。 慈善公益 黄奕聪先生是一位爱乡建乡、造福桑梓的一代侨贤。他视家乡发展为己任,倾一腔热忱,为推动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捐建了小学、中学、大学、医院、修路。如:奕聪小学、奕聪中学、金光隧道、奕聪科学楼…… 在洛江区罗溪镇,屹立着一所美丽的学园,这里不仅有幼儿园、小学,还有初中、高中,它的名字叫奕聪学园。从1995年至今,他先后捐资8000多万元建成奕聪学园,捐资3000万元建成罗溪金光大道,为罗溪镇的教育和社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迄今为止,黄奕聪先生及金光集团在国内捐赠善款超过6亿元,惠及全国多地。他的事迹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树碑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