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蔡伦”,在陕西说起这个名号,很多人立刻就知道了,这说的是陕西科技大学的“造纸专家”张美云。这个雅号源自她30多年来始终和纸打交道,致力于创新型的纸张研究,她主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张美云教授在工作中。(陕西科技大学提供) 创新造纸逾30年 纸张用于航空航天等 近3年来,张美云教授及其团队连获四项荣誉: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张美云教授1957年9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前身)并留校任教,现为陕西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带头人,她的荣誉头衔很多:“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有关她的“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这个成就,普通民众一听容易一头雾水,特种纸?纸基材料?这些听上去陌生的专业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张美云解释说:“纸基材料就是以纸为基础,与其他材料经过复合加工出来的一类材料。前面加了高性能三个字,是指这类纸基材料性能非常优异。比如说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热性、优异的绝缘性能等,可以用于绝缘、耐热、吸附、过滤、耐磨等领域。”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张教授团队的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如应用于高速列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耐高温芳纶绝缘纸、轻质高强芳纶蜂窝芯纸等。 从1984年第一次接触到该材料,到2004年实现产业化,直到2007年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这条路,张教授和她的团队用了超过30年的时间。张美云教授说:“高性能纤维纸基材料制造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难题,这项成果的价值在于,我们用性能优异但并不适合造纸的原料,通过现代造纸方法,制造出多种功能的‘纸张’并成功应用,得到市场肯定。” 谈到未来的团队方向,张教授说,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是我国传统造纸工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材料保障,对造纸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张美云教授不仅重视理论研究,也十分注重科研和技术推广,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共有8项成果获奖,其中6项为省部级奖项。 她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造纸用高效助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获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新型高档育果袋纸的研制”被科技部列为2001年国家级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获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非木材纤维自催化乙醇法制浆技术”获国家专利5项,200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高性能芳纶绝缘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一腔热忱 教会学生写下一个大写的“人” 据悉,“新型高档育果袋纸的研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宝鸡五一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利用该成果建成投产了4条生产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陕西省是苹果生产大省,该项目推动了套袋技术在省内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张美云教授的业务能力在全校师生中有口皆碑。57岁那年,张美云教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型。为了响应陕西高校领导任期制改革试点工作,张美云从工作了13年的副校长管理岗位重返教学科研一线,成为一名普通教师。于是,同学们经常会发现坐在自己身旁认真听课的竟是副校长张老师。 “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灯火阑珊下潜心科研,世界难题前敢攀高峰,瘦小身躯后别样情怀。”从上大学接触造纸专业开始,到研制出应用于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的高性能特种纸,张美云这一坚持就是40年。40年的坚守,她在平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为我国特种纸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当代蔡伦”。 最宝贵的青春、最美好的芳华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造纸事业,张美云告诉记者,今后她还会一如既往地坚守造纸领域,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蔡伦”,为我国特种纸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