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业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纸业印艺企业数据搜索展会社区 服务
 



中国需要一个重新塑造纸业的国家战略
--对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

  导 论

  在传统工业中,不论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还是一般加工工业相比,纸业都是一个颇具特点的产业,在中国特定的体制和资源等条件约束下,纸业的特点还表现出相当鲜明中国特色:例如,它是一个可以选择不同原材料路线的产业,即木纤维(来自木材)路线和草纤维(来自苇、竹、蔗渣、麦草、稻草,麻等)路线。选择不同的路线对纸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及其状态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差异甚大。这个特点类似对源结构的不同选择会深刻影响(决定)能源工业的面貌并进而深刻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类似某些化工产品(如工程塑料PVC)因选不同的工艺路线(如选择电石乙炔线路线生产还是走乙烯路线)而使产业状况相差悬殊。与世界纸业以木纤维为主(占95%)的“主流路线”截然相返。中国纸业从“一五时期”至今走的是草纤维路线(目前木纤维只占10%左右)。由此不难理解中国纸业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何以贯穿着所谓“草木之争”。

  纸业即可能成为大范围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最大祸主之一,因其是木材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和污染环境(生要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可能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经营性主体之一,因其需要营造、经营巨大品面积的人工林地(本报告对大面积单一树种林地对生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弃之不论)。并能对污染进行高标准的治理(对木浆黒液的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实用)。纸业由其经营的内在需求而对生态环境同时具备正反两面具大作用的特点,在其他产业中难找类似的例子.纸业的这个特点使它理应成为中国实施“可待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产业。由此,中国纸业的大多数专家终生为走“林纸结合”的道路而呼喊,而奋斗.但至今成效不大。

  就规模经济而言,纸业也是具有典型两面性的产业。一方面,不论就工厂规模来说,还是就公司经营规模来说,现代纸业都具有级极其显著的规模经济特点。下文将多次提到的“金光集团”,其来华投资纸业的造林计划就超过上千万亩,制浆和造纸工厂的规模下限为60万吨,是一个足具说服力的案例.另一方面,纸业也可能进行相当分散的小规模经管,纸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其规模经济特点是随着技术进步,环保、生态要求的极大提高,以及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等因素而逐渐强化的。超大规模经营更是现代纸业的特征.但是,面对纸某些中低档品种需求,在厂家不足够支付甚至完全不支付污染的成本的情况下,小纸厂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可观的效益。具有类似特点的产业也很多。即便规模经济最显著的汽车制造业,在中国高额海关税率的“保护”下也出现了太多厂家,并且禁而不止,关而不停。纸业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走向散、乱、差、脏的极端。 比较收入、价格和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纸是价格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纸的收入需求体性较大。从这两个特点引出的结论对中国制定纸业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中国对纸的需求的增长可能远远超过“中国纸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远景的预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纸消费国不是很遥远的事。

  中国对纸的需求进口依存度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至不仅使纸(包括纸浆)的进口成为影响外贸、外汇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使纸的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由于价格需求弹性小所决定的价格运动特点,国际纸业价格资料充分证明了这个特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纸业的上述特点,使纸业成为最需要国家这支有形的手加以管理的产业之—,在中国特定的体制环境和资源约束等条件下更是如此。首先,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层面上,需要国家制定国土、森林、环境等规划,并述过法律等手段制定纸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指导纸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提供纸业充分发展的空间。其次,在行业的层面上,需要国家制定纸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扶持政策及协调纸业与林业及其他纵向或横向联产业的关系。必要时运用产业组纪手段和资源调配能力,促进纸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市场机制远未发育成熟的时期,国家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管理缺一不可。而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之后,国家在第一层面上的管理仍将继续以至强化,国家在第二层而上的干预也可能有所运用;如果企业的行业不足以实现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意志的话,或者市场调节不足以解决纸业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纸业的发展处于完全无战略的状态。少数国有大厂因其需求的特殊性(如新闻纸、钞票纸),仍彼置于计划管理之下,仅在近几年才有实质性的改革。纸业的其他部分则与其隶属的轻工系统一样,是改革中最早市场化的,结果就是无数小纸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仅在这些中、小纸厂造成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及下游广大地区的生存时,纸业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改草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验证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还培育不出现化的纸业。 1996年发生在我国纸业领域的三件大事,无可置疑地使这一年成为中国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转折点。中国纸业在这一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外来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我国造纸工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狼”真的来了!来得太快,来得太突然,没有时间反思太多,只能仓促应战。这三件大事几乎在此前后同时发生: 第一件发生在中国纸业内部:国家开始认真、严厉地强化对纸厂治理污染的要求,并真正开始分批关闭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

  第二件是“洋纸”在这一年开始猛烈冲击中国市场,深受其害的中国企业被迫要求政府拿起“反倾销”的武器,而这中国“第一次”反倾销,恰恰发生在纸业。

  第三件大事是“航空母舰”开进中国——世界纸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性投资行动,其规模之大、目标之远、设备及管理之先进,让我们的国内同行目瞪口呆,望“舰”兴叹。而“金光集团”恰恰来自发展中国家,更让我们惭愧而深长思之,中国纸业到了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时候了。 中国纸业终于“混”不下去了.但与大多数加工业不同,中国纸业几乎没有出现过生产能力的过剩局面.1995年前,国内纸业的供求关系从总量来说仍在“自给自足”的范围内保持大体平衡,进出口量不大,近两年,“洋纸”冲击的是中高档纸,竞争力则在于质量和成本(尽管此项“反倾销”案已经裁决成立,但不容否认的是,其成本竞争力仍构成“倾销”的支持因素)。中国纸业之“混”不下去,在于就象是突然发现“狼”(世界已经并继续现代化的纸业)真的来了!与之相比,中国纸业的现代化几乎根本就没有起步,比国内大多数其它产业的现代化还落后的多.中国纸业几十年的“小康”局面也许反而成为使其落后的原因之一吧。难怪来自海外的一位纸业专家经过数年在中国寻求合资伙伴并饱尝苦涩之后说:“从我们的眼光看,中国没有纸业。”“按照我们的标准,现存的纸厂都要铲平重来。”在对纸业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听来,这位先生的话并非自大之言,也非刻薄之论。 中国纸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始至终避开了须由巨额投资和丰富森林资源支持的所谓国际主流路线。这虽然调动了条块分割体制下多方面投资纸业的积极性,大体保证了国内持续增长的纸需求,并支持了国家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纸业超低产业素质和对环境无法估价的污染破坏。中国纸业的生存突然同时面临着双重标准的严重威胁,—是国内环保标准,二是国际竞争标准。这使中国纸业的战略重组不仅牵动全局、触及根本,而且时机紧迫,不容缓行。中国纸业必须彻底反思其发展道路,重新制定发展战略,为此尤其需要—个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 本报告的任务,不是制定中国纸业的战略规划,而是探讨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可能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报告在卢迈、贺力平三位的研究基础上,集中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中国作为世界纸业的第三大生产国面临着生存危机吗?——中国有没有纸业?
二、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纸业的第一大国吗?——中国要不要纸业?
三、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纸业强国吗?——中国纸业出路何在?

 

一、纸业第三大国有没有纸业?

中国已是纸业大国.

  在持续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国一系列基础产业和传统工业产品的产量先后跃居世界前列,许多标志着现代化的产业也取得了惊人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一个量级。由此,“有预测表明,200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强国;2010~2021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经济强国,205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就连骄傲的美国人都相信“下个世纪只有中美两国是真正的世界大国”。 同期中国纸业产量的增长,保持着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不相上下”的水平。1949年,中国机制纸和纸板的产量仅为10.8万吨,1950年恢复到38万吨,1978年达到39万吨,当时按产量排在世界第十位.1994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达到2138万吨,产量挤身世界第三大造纸国,且比较接近居第二位的日本(2852万吨,1994年),不过比美国就差得多了(8066万吨,1994年).1995年中国的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2812万吨。后两年则由于“洋纸”的冲击和国内强行关闭小纸厂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第三大国的位子还没有丢。从增长速度看,贺力平把1949~1978年划为第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4%;1979~1990年划为第二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0%,1990~1995年为第三阶段(重合一年即1990年),牛均增长率高达15%。总的说:“考虑到纸及纸板的产量的增长率按实物量计算,不能充分反映计算对象质量改进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所以可能低估了纸业产出与一般工业产出可比的增长率。因为后者系按总产值或增加值计算。若按价值量计算,中国纸业的增长显著高于GDP增长军并略高于工业平均增长率是比较肯定的结论。1995年前,中国纸的进出口比重比较小,纸的供求关系大体平衡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少数中高档品种、部分木浆、废纸依赖进口)。国内供给能力的增长大体满足了纸的绝大部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基本上没有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也称得上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成就了。

  然而中国纸业约3200万吨(1995年)的庞大主产能力,却支撑在两支“泥足”之上:—支是“草”,即以草类纤维为制浆主要原料的路线:另—支是“小”,即以发展小造纸厂为主的产业组织路线。从50年代初算起,这两支脚一走就是近半个世纪!中国纸业靠这两支脚挤身世界第三大造纸国,同时却突然面临着比其他大多数传统工业更为现实、见为紧迫的存亡危机。为了探讨中国纸业的出路,我们需要对这两支“泥足”走过的道路做个评价。

关于“草木之争”

  “草木之争”,说来话长。但长话短说,从1951年第二届全国造纸工业会议提出“从长远来看,应以木浆为主,草浆为辅,”但“现阶段必须充分注意”利用草类纤维。到1958年明确喊出“以草为主”的口号,中国纸业大踏步走上了“以草为主”的发展道路。现在看来,中国纸业之选择了相当极端的“以草为主”的原料路线,其根源似不在纸业之内,不在于那些人的什么意见起了什么作用(例如苏联专家威烈基·金断言“中国纸业以木为主、将铸成大错”,影响颇大。),而在纸业之外,在国家一心推动重化工战略的大背景下,把极端稀缺的森林资源优先分配到基本建设方面,从“静态的观点”看似无其他选择。而从动态的观点出发“六十年代初我国曾试办了造纸林场”,但终被讥为“不务正业”。其原因当然不在于“领导不力”。“吉林纸业”当时就是中国最大的纸厂,50年代就拥有了四个国家划拨的林场,几十年下来,并没有创出营林造纸的典型模式而足已引起国家的注意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造纸企业育林建立原料基地给予了政策支持,“从1981—1995年我国轻工系统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20家造纸企业,共提取育林费2.1亿元,造林30.53万公顷”这应算是不错的开端。“但是,造纸企业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应付政府规定,而不是为了保证自己原料供应”,结果是:“投资少,造林质量必然差.”“15年来,这20家企业总共只分伐了9.83万立方米,平均每家为4.915立方米,还不够生产1000吨木浆。这几乎是一个笑话。而从中国纸业发展的实际进程看,把“以草为主”置于“路线”高度的改革开放前,国产木浆比例尚高干25%。而在市场导向日益加强的近二十年中,“草木之争”的是非已逐渐明朗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国产木浆比例反而锐减:“1992年仅占14%比1983年的25.9%下降近12%,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到1993年底,国产木浆总量比重已降到10%.”不必比世界纸业的“主流路线”木浆占一次原料的95%以上(废纸为一次原料),就是比其他几个草浆比重也较大的典型发展中国家如印度48%,墨西哥45%,泰国36%,中国的草浆比重也太大了。据估计中国使用的谷物草杆量约占世界非木材造纸原料总量约75%,中国纸业“以草为主”的路线走到这样的极端,显然很难归咎于认识的偏差。由此可得出的具体结论,下文将会讨论。在此需要指士的是,“以草为主”深刻决定着中国纸业的整体素质,是使中国纸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根源之一。

关于“小而散”

  既然选选择了“以草为主”的原料路线,也就选择了“以小为主”的产业组织路线,同时必然带来,“差而脏”的后果。反过来看“以小为主”也只能“以草为主”,二者是相互选择的“恋爱”关系.建国之初,国家全力以赴,推进重化工战略,被彼排出在此战略之的纸业,除少数特殊品种受到国家计划的特殊珠关照外,不可能成为投资重点。历史留下的民族资本纸厂百年来都是小厂,日本人开办的40几家也不大。加之“根据以往的经险”,新建一家三万吨/年从上规模的纸厂的建设周期需要4-5年时间,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国家便选择了“搞群众运动、大中小并举的方针”。说是“大中小并举”,其实是“以小为主”。由此在50年代末“盲目发展了一大批小型造纸企业。”“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本来我国造纸企业集中度偏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到了“1990年全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AS只有2500多吨(其中大型企业AS2万多吨,小型企业AS1600多吨),同世界造纸企业AS5万吨以上相比,差距较大。”,1990年,全国万吨以上大中型企业242家,总产量5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比1987年的43%下降了6个石分点。”在国家痛下决心关闭小纸厂并切实实行之前,这一趋势没有停止。

  显然,中国纸业靠“小、草”这两支“泥足”发展了四十几年之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人均森林资源的小国 (“人均占森林排在119位”,与其他基本资源相比,短缺状况“最为严重”)资金约束和条块体制是三个基本国情。其中资金约束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短缺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则体现为资本市场不发育,分散的资金难以聚融通。 而重化工战略则是一个大背景,几十年来纸的需求增长虽然很快,但90年代前总量仍相对较小,很难让政府及各方面对纸业的地位等问题有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受市场导向刺激,积极筹资发展小纸厂,满足了市场供应。在此过程中,农村工业化进程之快出人意料。其在诸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

  使纸业这个资金密集产业,恰恰在农村或靠近农村的中小城市附近找到了发展机遇,其他许多产业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其“特色”中,有两点似乎深含历史哲理:其—,不管怎样,先发展起来再说,“发展是硬道理”。其二,问题也同时在发展,甚至可能最终走到前面挡住发展的路。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问题井解决问题,从而使中国逐渐步入愈来愈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轨道? “以草为主”加上“小而散”之必然带来“差而脏”的后果,已见诸大量文献和近几年非常集中的媒体暴光,本报告不再赘述。特别是对其水体的污染给下游广大区域的生态、生活、生产造成的损失已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使政府终于继决定关停淮河流域5千吨以下小纸厂后不久,又决在1996年9月30日前关停全国的同类小纸厂(利用收购废纸或商品浆造纸及生产宣纸的造纸企业可暂缓关闭)。同时,政府正在考虑关停万吨以下的全部小纸厂的政策。不堪重负的环境终于率先发难,中国纸业被迫开始了产业规模结构的大调整。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今天先要“大踏步地后退”,这是中国纸业发展战略必须首先正视并回答的问题。 对此,本报告着重关注的问题是:根据国内的环保要求,中国纸业近期必须废除多少主产能力?中期又将逐步废除多少生产能力?这里有两个标准:一是纸厂规模:凡小于年产5000吨的立即强行关闭,小于1万吨的也将陆续强行关闭,小于1.7万吨的已被初步定为治污不经济也面临或者关闭、或者改造扩大的生死选择。二是环保标准,凡是大不到标准的,不论纸厂规模多大,都必须或关或停。为了简化讨论:我们仅以纸厂规模界限估计应废除的生产能力。 中国小纸业的散、乱状况给统计带来的困难,对其个数和产能,不同文献提供的数据差异颇大。总的概念是:1995年全国制浆造纸企业(不包括少量的手工纸作坊)在1万个左右。其中,产能超过20万吨的仅福建青州纸厂一家,超过10万吨的十多家,达到3万吨以上约100家左右。这些属于中国纸业大型企业的产能不大于全国总产量的17%,540万吨。规模介于1—3万吨/年的中型厂约有250家,产能约占20%,640万吨.其余六成多的产能分布于总数约1万家的小纸厂,其中小于5千吨规模的约占一半,产能约占一半。这就是说:

  1、根据国家全部关闭小于5千吨小纸厂的决定,约有1000万吨产能应于1998年废除。1996~1997年,淮河流域的1000多家小纸厂被责令关闭,据新华社的报道:废掉的产能为270万吨,平均规模2500吨/年上下,这与各方面提供的数据基本吻合.光大国际投资咨询公司在“国内纸及纸板、纸浆市场情况分析报告”(1997年10)中说,淮河流域关闭的1111家小纸厂,产能为100万吨,每家平均规模仅为900吨/年。这个数据可能有误。

  2、根据国家于近期进一步关闭小于1万吨小纸厂政策,另有约1千万吨产能应于废除。

  3、根据“年产1.7万吨碱法草浆厂是建立碱回收系统的最小可行规模”的中国纸业环保及技术政策,中型厂家中的半数以上约300万吨生产能力面临不扩大、不改造、不治污就要死掉,而真正治污又很难的进退维谷境地。其他大于1.7万吨的中型企业其实处境也大体相似.

  4、中国纸业现代化真正可能作为起点的企业,仅有划为大型纸厂的这100家,特别是其中的二、三十家、产能仅有几百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这100家的绝对大头是以木浆为主的,也就是说:中国纸业现代化的起点,从原材料结构来看,还是以木浆为原料的企业。 5、加总起来,仅以国内环保标准为尺度,全国浆纸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应于近、中期完全废掉。纸业大国不等于纸业强国,纸业大国甚至成了纸业弱国,上述数据描述的中国纸业的处境之危,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

  1996年中国纸和纸板产量比1995年锐减174万吨,降到2608万吨。1997年纸和纸板产量再降472万吨,降到2163万吨.两年相加产量降下来646万吨。即净下降23% 强。其中,相当部分是关停小纸厂造成的。关闭小纸厂的效果开始突显出来。

  如果说关闭小纸厂还是中国纸业主要出于环保护需要而主动进行的自我调整的话,与此同时“倾销”般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纸”则迫使中国纸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现有纸业的整体素质,重新思考中国纸业的前途,这个新的高度就是在全球经济日益—体化的大背景下,站在世界纸业现代化的高度,以纸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标准。“造纸业正在全球化,出现了旨在出口市场的大型设备的进口关税也降低了”,“由于少数部分在国与国之间流通的产品起到了乎衡世界范围内价格的作用,投资者应该把造纸业当作全珠性行业对待,一些公司首先选择了国内市场发挥它们的竞争优势。可优势却根植于全球纸张进出口平衡,这已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与那些有着明显成本优势的公司相比一些地区的高成本公司会变得落后。”似乎是给摩根士丹利的这份报告做案例,以上论述的情况刚好在中国发生,而且来势之猛大大出乎意料。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纸的进口量比1996年有明显增长,而某些品种纸的进口量更大。以新闻纸为例,1997年海关统计进出口量为45万吨,而据我们向“吉林纸业”等全国新闻纸生产大户了解,包括与俄罗斯易货和水货等,估计共进口了80万吨上下,即进口量等于国内需求量,国内厂家何以生存!以“吉林纸业”为例,其产量的最高纪录是1992年的19万吨,以后虽有降低但数量不大。1996年仍保持了16.6万吨产量:而1997年则骤减至9.04万吨。“吉林纸业”是目前中国第二大纸造纸企业,(暂不比较外资控股的造纸企业,如印尼金光集团在宁波和镇江等地的纸厂)拥有30万吨木浆、20万吨造纸能力,其中新闻纸13万吨/年,纸袋纸7万吨/年,1997年,月上市发行A股。“吉林纸业”如此。国有大厂面临的冲击波大体类似。 很显然,如此迅猛的纸“倾销”大潮,主要不是来填补中国关闭小厂产生的供求缺口,而是追逐国内产量不足或竞争力不足的中高档品种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冲着现有大企业来的。如新闻纸厂家大都是国家定点五、六十年代建起的大厂,即便在国家于1996年4月将新闻纸等多种进口纸关税率去由15% 再提高至20% 以上,即实行所谓按进口价格反向确定税率的“滑准税率”,在进口纸面前,国产纸仍由于价高(平均每吨新闻纸高500元),质次(白度、强度、断纸等,“洋纸”在印刷时每台时印报份数比国产纸高10%)等因素而一败塗地。另外一些“洋纸”是冲着中国生产高档纸的小纸厂的低竞争素质来的,例如铜版纸,全国生产厂家达70多家,产能60万吨、“多数是小机台,受进口纸冲击去年只生产14万吨,为生产能力的23%。“铜版纸国内需求在大幅度增长,国内产能却闲置77%!这对1995年前一直苦于努力缓解供不应求局面的中国纸业来说,真让人有不胜惊讶、难以接受之感。当然,“洋纸”之补充中国纸业缺档的或不足供给的情况也占进口的一定比重。 在“洋纸”向中国市场猛烈“倾销”使我们大吃一惊之前,世界纸业的大型跨国公司,“金光集团”就己经来到中国并逐步展开了其战略性投资行动。“金光”放我们实实在在地看见现代造纸企业的形象。据“金光集团”几位领导人当面向笔者介绍,其建厂的设计规模最小控制在60万吨的水平。如其已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三家纸厂,宁波一家为140万吨(一期工程40万吨);镇江的一家135万吨,海南的一家60万吨。其造林的计划规模仅与广东清远、韶关两地的合作协议就达1100万亩,并已干1995年开始实施.其治污标准几乎已达到“零排放”标准,即无污可排。金光处理后待排放的水可以养鱼,工厂烟囱看不见排放物,以至赴印尼参观的中国专家曾误以为其工厂处在停产状态。“金光”被摩根丹利1996年,“竞争优势”报告评价为全球最具成本优势且有持续发展其竞争优势前景的前两家大型纸业企业之一(另一家为巴西的ARACRUZ)。

简短结论

  内患—一中国纸业极端的散、乱、差、脏,和外忧—“洋纸”“倾销”和跨国公司的挑战,使1995年前还是少有的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的中国纸业近两年突然面临极其现实又极其严重的生存危机。危机的实质,是相对国内大多数产业更落后、更传统的中国纸业突然被同时置于国内环境承受力极限和世界纸业的现代化标准面前。承认这内外两个标准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在—定意义和程度上等于承认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纸业”。由此,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起点,不象国内通常所说的产业重组成结构调整,而是“重新塑造”,即从国家型体的角度说,含有“从善开治”而又“—步到位”的战略需要和战略意志。

二、纸业大国要不要纸?

  中国要不要纸业,同样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问题!

  从主观来说,似乎根本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中国纸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终于在产量上挤身世界第三大国。近年来,中国纸业在现代化道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不少大中型造纸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增加投入,上档次、上品种、上规模、治污染至直投资造林正在取得成效。国家不仅制定了纸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而且把纸业首次列入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发展产业”,直至于国家下决心全部关闭小纸厂的行动,正显示了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图和推动纸业现代化的信心。然而总体说来,中国纸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不是重化工的重点产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则处在相当“自由”的发展状态,较少得到国家的戏略支持和管理,其现代化进程相较慢,整体产业素质更差,问题更多、更严重。而同时世界纸业的现代化发展很快,其全球化趋势随之加速。在此形势下,中国要不要纸业的问题也变得严峻起来,现实起来。

  进一步看,由于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纸业需求的第一大国,需求量将超过美国,价值总量也将超过大多数生产大宗产品的产业,大国纸业的支柱地位或战略重要性将日益显著。由此,中国要不要纸业的问题,其实质是要回答: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远战略需要考虑,国家应如何确定纸业的战略地位?

  我们首先从对中国纸业的市场预测谈起。

  根据贺力平给出的预测,2010年中国纸的需求总量分别为:低速线7410万吨,中速线9688万吨,高速线12793万吨。其最低预测值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按回归方程计算的预测高限值6000万吨多 23.5%,该公司采取1950~1993年43年的数据得出其回归方程。根据其方程预测的最近年份如1996—97两年数据已被实际情况证明误差校大。明显然低估了中国纸需求的增长速度。例如该公司预测1996年的纸需求总量2437万吨,实际则为3100万吨以上,误差率为27%。其区域预测的高限值为2640万吨,也大大底于实际数.而《中国造纸年鉴》编辑部采用1979~94年计15年数据配制的回归方程,预测2000年中国纸消费总量为4206万吨,比该咨询公司预测的3425万吨多出781万吨,与贺力平依据对收入需求弹性变化的长期数据和国际对比得出的需求增长与预测速率接近.与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纸和纸板消费总量的年递增率相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至2010年的平均递增率为3.1%,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预测则为2.8%。它们“对消费的预测表明,发达国的消费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亚洲、非洲、南美洲以及东欧和独联体的消费大大超出平均水平”(指增长率水平。笔者)不难想见,如果从中国仍能长期保持世界首几位的经济增长水平,则中国对纸的需求增长率更将大大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据此,定性地说,贺力平预测的中速线值实现的可能性比低速线值明显大,其高速线值则似显偏大,但仍有可能达到。而无论取中值或高值中国届时都将超过美国(假定美国人均纸消费水平、人口不变)而成为纸的第一大消费国。再展望到2020年仍定性的说,中国纸需总量的下限超过1.5亿吨的可能性极大,上限超过2亿吨的可能性也不小。由于人工林培育成材的周期不小于6~7年,以林业为“第一车间”的纸业的市场预测及战略规划,以两、三个轮伐周期为预测和规划周期是其具备战略行为的最短时间尺度。考虑到市场预测是战略规划的根本依据之一,贺力平的预测值和本报告据以做出的概性估计值又与一般预测和行业规则差异显著不容忽略,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下两个决定预测值可靠性的因素:

  其一,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幅度的假设和预测.历史数据表明,这是对市场的长预测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般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保前二十年近两数的高增长势头。但由此把长平均增长速度设定为8%或某一数值,部缺乏依据而近乎想象。笔者认为,邓英陶、姚钢的“产业就业重组与城镇化进程”一文提供了展望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主要视角,即,“加速城镇化进程(包括规模和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二十年中,中国实际上实施了一条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史选择。在此战的选择下,工业遍地开花并迅猛发展,城市化则远远落在后面。该文判断,中国城市化率在1995年滞后23个百分点。生产能力日益严重过剩、就业水平愈趋低下,投资机会锐减,第三产业发育严重不足,几乎所有类似的结构问题或总量问题的积累,概源于此。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也在于此。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化严重滞后这个最具本源性质的结构扭曲、失衡,恰恰可能成为今后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期的主发动机。特别是,大城市化在未来加速城市化进程中举足轻重,构成整个战略的支撑点。

  根据以上似非全面的议论,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增长格局讨出如下推断: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到加速城市化战略特别是加速大城市化战略的砍道上来,则可预期长达几十年的持续高增长,甚至超过前二十年也未可知。由此,中国纸需求量2010年将可能达到1亿吨以上,2020年将达到2亿吨。反之,只能预期中选或更低的增长,经济发展失去稳定的危险也不容无视。由此,中国纸需求屋2010年实现贺力平的低值以至更低的可能性较大,2020年别达到1亿吨或小于1.5亿吨。

  其二、对人均纸消耗水平增长的预测分析.表2给出了自1978~1995年计18年中国人均纸消耗量和每年递增率,其中1991~95年五年的平均递增率为14.7%,1965比1978年人均消耗量增长了近5倍。

表2:中国纸和纸板人均消耗量和年递增率

年份 人均递增率(kg) 年递增率(%) 年份 人均递增率(kg) 年递增率(%)

1995 25.07     23.80   1986  10.48    10.90

1994 20.25     17.46   1985  9.45     19.02

1993 17.24     3.56    1984  7.94    12.78

1992 16.86     21.38   1983  7.04     10.52

1991 13.89     8.60    1982  6.37    2.58

1990 12.79     1.75    1981  6.21    -1.28

1989 12.57     2.61    1980  6.29    11.33

1988 12.25     4.52    1979  5.56    11.22

1987 11.72     11.83    1978  5.08    15.19

资料来源:《中国造纸年鉴.1996》

  贺力平对2010年中国人均纸消费量的三个预测值分则为53.7公斤、70.2公斤和92.7公斤,相对应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2%、7.1%和9.1%。其高速线即冒进的预测也明显,那么,人均纸消耗的增长能否大体保前二十年的轨迹呢?

  1、人均纸消费价指标与人均GDP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在人均纸消费达到150~160公斤、人均GDP达到1.2—1.4万美元以前,人均纸消费随人均GDP增长从而更快增长(曲线斜率大于45度),此后曲线明显拐向平缓。

  这就是说:如果预测中国未来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则人均纸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应明显地高出8%,再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纸消费总量的增长率更高。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纸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1994年为例,世界人均纸消费量排在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与其经济排位大体相当.排在第20仗约澳大利亚人均纸消耗167公斤。1995年人均纸消费排在前15位约国家和地区,自1991~1995年五年中人均纸消费量的变化率,只有三个国家为负值,12个国家为正值,且最高的新西兰达到平均增长7.8%;中速的芬兰达到5.1%/年,英国为5.3%/年,美国也达到年均增长约2·5%,1991~1996年计六年中,不包括日本的整个亚洲的人均纸消费增加最快,年均增速为10.7%,比亚洲的经济平均增速伏得多。

  从中国的发展情况看,今后有两个因素的变化可能显影响人均纸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其一,城市化如果加快,将对人均纸消费量的增长起到加速作用,因为城、乡两地人均纸消费水平差距很大。其二,工业及出口增速放慢,对人均纸消费量的减速影响很大,因为工业及包装用纸在纸消费量中占不小的比例.总的来说,我们倾向于选择贺力平的预测值作为中国纸业战略规划的依据,而其他过于保守的预测值很可能自我导致战略矮化,既失机、又失地。 1~2亿吨纸意味着什么?仅就近乎迫在眉睫的1亿吨来说:

  1亿吨纸=4千亿元人民币产值或需求总额。超过届时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等几乎所有单项大宗产品可能达到的产值,可能仅少于粮食总产值。如果纸的进口依存度达到30%,则进用汇额按近两年“倾销”价格计为150亿美元,按正常价格计超过200亿美无,1997年中国的最大进口用汇商品为石油,其净进口用汇总额为50.8亿美元。纸确非“轻飘飘”(王金林用语)的产业。  1亿吨纸,2万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如果中国纸业可保留的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则通过技术改造在其基础上增加1倍产能即2400万吨。如果要达到生产能力自给率80%,则需要在12年中逐步投资新建约5600万吨生产能力,计1.12万亿元投资总规模,平均每年933亿元,大数900亿元(省略技改投资)。这个数额是中国轻工总会造纸工业办公室和中国造纸协会联合编制约《造纸行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总额2000亿元约5.6倍(规划期1995—2010为15年),年均投资规模的6.8倍!中国哪个工业产业的投资将比得上这个规模。 1亿吨纸=2亿亩造纸工业林。根枪卢迈提供的调查数据,每万吨木浆用木材5万M3,按每亩8M3、轮伐期7年估计,每万吨浆生产能力至少须有4.38万亩用材林提供木材。中国纸业如以到2010年实现当时的现代化标准为战略目标,其木浆比例应达到50%上下,其他为废纸、苇、草、竹等。据此,按吨浆吨纸简化计算,仍将生产能力自给率设为80%,1亿纸需要4千万吨浆,需要1.75亿亩林.再加上必须考虑的灾害损毁因素,就得到2亿亩的大数概念。至于现有林业今后可提供不少于2500万M3/年木材用于造纸,可看作补充来源,对2亿亩造纸林基地的概念没有多大影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2亿林地投资总额800亿元的大头将投入中国贫困或相对贫困的非平原地区,而其大部分又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毛估一下,

  每年平均将增加速这些地区农民收入30亿元以上!增加就业50万人工年以上!

  纸业是能耗大户、用水大户和用碱大户。纸机是钢铁的庞兰大物,治污投资的大半是设备投资。纸业对精细化工也有很高要求。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既广又远。对此,表3根据1987年各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对比了几个波及效果高的产业:

表3:产业间的波及效果

产 业    交通运输设备  造纸和文教  金属制品业  电子及通讯  化学工业

       制造业     用品制造业         设备制造业

感应度系数  2.3783     1.4526    2.210    1.5756   1.1096

影响力系数  1.0724     1.215    1.0839    1.0968   1.1519


  注: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增长速度可能快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超过平均水平。

  从表3看,造纸业的影响力系数即其产业间关联效应极其突出地高居首位。当然,纸业作为一个消耗大户并非好事。但其降低消耗的潜力与世界纸业的现代化水平相比极其巨大,又可以变成好事,是中国纸业应选择向国际先进水平,—步到位“战略的重要根据。 1亿吨纸的需求只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接近两个育林轮伐周期,实可谓近眼前。2亿吨纸的需求则只是一个战略规划周期的事:也不算遥远。中国对纸的极限需求,在技术进至今看不到大规模替代纸这种基本材料的前景的情况下,可能达到3亿吨!即在人口达到16亿上下的高峰值,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达到准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纸需求量达到187.5公斤(仅是90年代中校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在末位的水平)时,中国的纸市场为3亿吨!多么惊世骇俗的数字!极限远景且不论,1~2亿吨的现实需求前景,留给我们的时间又相对紧迫,使中国纸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性问:这个市场太大了,中国既承受不起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也没有理由放弃支持国内资本战据国内市场约应有份额。毕竟现代化的纸业不是难以企及的产业。这个产业的“第一车间”即林业也太大了,大到几乎可以覆盖四分之一宜林荒地、覆盖3%全部国土(按2亿吨纸估算),中国没有理由不充分重视这块林业的发展。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纸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首先来源于“大量的低成本木材”,这使印尼的“金光”和巴西的Aracruz后来居上,使美、加、北欧等国的巨型造纸企暂处下风的主因,中国南方的气侯水土等条件,和由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长期存在的一部分廉价劳动力,是在中国育林并保持低成本木材优势的重要条件,中国纸业上要与外资竞争,不能不首先从“第一车间”开始。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1~2亿吨纸的生产能力,而且主要通过新建、扩建的投资方式平均每年投下900亿.使纸业可能成为新世纪前十几年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主要产业之—:在加速城市化战略尚未走上轨道并显现出其扩大、深化市场从而引导投资的强大作用力之前,中国象纸业这样将长期供不应求的工业部门屈指可数,中国产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没有理由不向纸业大幅度倾斜。 纸业应该成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战略产业:

  我们这样理解战略产业:它不必是或不仅是对实现国民论济发展目标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不必是或不仅是在经济增长中足以起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但它一定是需要国家这支“有形的手”给予强有力战略管理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在产业、行业这个层面上进行战略管理,直接干预以至直接安排该产业的布局,产业组织结构,直至干预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等,是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实现时而采取的战略性行动。国家对产业进行的战略管理,既以政府的身份,又以国有资产代表人的身份,直接干预到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因而不同于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产业发展和企业决策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进行战略管理的产业,只是少数构成国家战略支持点的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产业部门执行着该产业的战略管理职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这种职能迅速弱化,以至于在多数行业消失.但市场机制并未充分成熟起来,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战略行动能力的企业没有成长起来替代过去产业部的战略职能。这就形式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不市场,政府不政府,企业(主要指大公司)不企业的带有过渡性质的产业组职松散化和市场无序化状态.但中国恰恰又面临着“进入21世纪的挑战”(正小强、1998),全球经济在现代化水平基础上的一体化,对中国来说的现实性,是人家要打进来,我们要“抗战”,是我中有你,你中却没有我,互相之间很不对称。而“挑战”的紧迫性意味着我们的某些幼稚产业 没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在此形势下,国家对产业、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就是战略管理行为。我们要强调的是:只有在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战略产业上强化战略性重组,才有希望在起初不对称的全球—体化的挑战面前,先逐步取得局部战略优势,再进而谋取全局性战略优势。纸业正是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上较快取得局部战阵优势的产业之一: 从国际经验看,已经在世界纸业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并长期保持其优势(摩根士丹利的评价)的“金光”和ARACRUZ恰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似非偶然现象。由于纸业的低成本首先在于木材纤维的低成本,木材日益依赖人工速生林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处于致适宜人工林生长地带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具有并保持人工低成本优势。“金光”竖持投资于运遗传工程高科技培育速生、优质,丰产树种,取得了巨大成果。其培育的相思树种可在6~7年中长成60公分直径的大树。高科技使“金光”把人力低成本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决定纸业低成本优势的第二位因素是工厂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摩根士丹利的“竞争优势”报告指山:“新的制浆厂和造纸厂机器的尺寸几乎每十年增加50%,结果是最新一代的不动资产比先前的在劳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化学效率方面明显改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即向世界各资本市场大规模、多形式融资的可能性,使资金不再构成发展诸如纸业这样最典型的资金密集产业的根本障碍。而问题的关键点正在于“软”的方品,如管理、技术研发、有效运用资金的能力等等。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核心能力,是在“软”的方面。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若能在“软”的方面加速度进步,如“金光”那样,则在纸业这类先具地利的产业上取得世界竞争优势地位,最有希望,且不用太长时间。

  中国之“大”,天生具有获取战略优势的潜在力量,贫弱时尚被看作“睡狮”,何况醒来之后。中国国内市场之“大”,足够塑造、发育许多行业的“超级航母”,“发育成熟就能够让挑战回去”(王小强,1997)。中国之“大”,从来具有战略需求,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又获得了越来越强的战略行动能力。这无疑是制定、实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自信所在。

  中国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很显然,中国纸业的现代化应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战略产业之—。“根据基在日内瓦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商务总会(WBCSD)组织花费200万美元,历时两年多的广泛调研,于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结论认为:制浆造纸工业与其他工业比较,可能是一神可持续发展的典型.”

  纸业在全球经济的战略地位,有日益增强之势,值得注意:

  首先,纸业在全世界产业中的份量已变得很重且越来越重。1995齐,全球造纸工业总销售额为2600亿美元,全行业固定资产约4000亿美元,“在全世界制造工业中位居电信制造工业和汽车工业之后,而居于钢铁工业与航空航天工业之前。”事情大到一定程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纸业由过去在各产上中份量较轻发展为份量居前,超出人们的简单想象,纸业的战略地位随之逐渐突出出来了。

  其次,纸业在世界范围少有的高度集中,也使纸业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战略性。以1996年纸和纸板产量为例,美国一国的产量,超过排于第二、三、四位即日、中、加三国之和。世界“前十名的产量占去世界总产量的75.50%,前二十名占世界总产量的90%”“纸浆的生产量分布更不均匀,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3.50%前十名占去世界总产量的84.8%”,这样的集中度使纸、纸浆、造纸工业林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性资源。加之纸的价格需求弹性低、纸的价格波动有越来越大的迹象表明,对进口大国经济稳定造成冲击。中国的第一例“反倾销”发生在纸业,似非偶然.

简短结论:

  中国未来纸需求的增长,很可能远远超出目前国家主要主管部门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达到锋入水平。1~2亿吨纸及其直接产生的—系列数据,说明中国纸业必须有—个大大超出常规的发展,才可能在纸业迅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便中国不致面临丢掉纸业,从而威胁到国家重大利益的危险。这是中国纸业需要—个国家战略,需要纳入国家战略产业井由国家进行强有力的战略管理的根本依据。虽然以往中国纸业的现代化进程比较中国大多数传统产业更落后,积聚起来的问题更集中、更突出,但中国纸业却具备—步跨入现代化产业、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优势的诸多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中国有可能创造个新的经济高速稳定成长时期;中国纸业是极少数需要“从零起步”即进行大规模新建扩建的产业;中国纸业是极少数将长期供不应求的产业;中国纸业有条件获得充足的木纤维低成本竞争优势;以及中国纸业的战略地位已经大大提升,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以至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产业。

三 出路何在?——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框架思路

  如前所述:中国纸业要生存,要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在如下三个问提外上做出战略选择,并据以制定战略规划,客施有效的战略干预和战略管理:

1、战略目标:迅速成为纸业强国?

  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规划周期,按照向“以木为主”的原材料路线战略进行规划的思路,应以其工业林平均育伐期的倍数来确定。其意义在于由于我国造纸“工业林”的大规模培育基本上没有起步,在战略规划的初期,为迅速改变原料结构,造林的规模及造林投资的比例必然较大.在第一个轮伐周期内,木材供给如忽略少量间伐即为零,投资与产销都带有明显的战略过渡特点。而从纸的预测需求来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将是快而平稳,其曲线可近似看作一条向右上延伸的直线,取那一段为战略规划周期都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由此,本报告主张把战略规划周期设定为两段,即2015年前为第一阶段,2030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包含2年左右的准备和向新战略过渡的时间。根据季天右对“第二林业”的研究,工业林的轮伐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北处则依据卢迈的报告把周期设为7年左右,考虑到中国南北方气候差异之大,造纸所需不同树种的成长期差异等诸多因素,7年周期很可能是更接近实际的一个平均值,而且在战略规划的头一、二个周期内对测算投资、规划林地有较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应体现加下特点:

  其一,它表达出国家战略的性质,即它必须表达国家利益、国家意志、国家长期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

  其二,它是面对开放经济环境,特别是面对全珠经济一体化快速退进的趋势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其三,它是一个由多层次.多方面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据此标准,我们所看到的纸业中长期计划和规划,不仅明显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特点,而且很难视为“战略”,因其体现不出从战略角度进行“战略”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不过,全面深入讨论并规划这个自标体系、不是本报告的任务。这需要大得多的工作量。为了简化讨论,突出基本思路,我们仍以生产能力为主要指标,提出如下三个目标选择方案:

  大部自给、部份进口。根据上文对中国纸业需求预测的分析,按更保守的口径,中国国内的纸张需求达到1亿吨的时间,不妨推迟到2015年。大部自给,例如80%自给,中低档纸自给,高档纸部分自给,其他依赖进口。深一层次的规划指标,涉及木浆和废纸的进口依存度与纸板、纸张进口依存度的相互关系,木片出口(自前主要向日本、南韩和台湾)与木浆、纸板出口的相互替代,及制浆、造纸、冶污设备的自给与进口等多方面。

  基本自给、进口补缺。基本自给的目标,不仅限于纸和纸板,而且包括木浆和废纸,进一步还应实现设备的大部分或基本自给。2010至2015年,中国将占世界纸消费的第一大国。2030年前后、中国的纸消费更将达到2亿吨或更多,占世界纸消费的相当大约比重。如果届时中国对纸业设备的进口依存度过大,当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世界纸业设备的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其方向是大型化和自动化,而我国由于纸业设备的主要客户一直是小纸厂,制造商的技术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由此形成我国纸业现代化几乎完全依赖进进口设备的状况。在中小纸厂将很可能失去其目前占据的大半河山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如何生存、发展,是中国纸业发展战略必需重视并加以规划、解决的大课题。而以往的纸业发展计划和规划似对此很少提及,这与中国纺织业谈纺织必谈纺机约情况形成鲜明反差.这是中国纸业人为受制于轻工行业,中国轻工管埋部门对林业、机械行业等关联产业很少有发言权的一个例子。

  生产强国、出口大国。虽然目前中国纸业处于典型的大而弱的状态。又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但往长远来看,则存在着领先世界的深厚潜力,这是因为纸业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在于成本。而决定成本的诸要素如设备规模及其现代水平、治理污染的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在纸厂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乎的条件下,原材料成本的国别差异最大且最难改变。作为国土大国,中国拥有适宜工业林成长的见够广大的宜林土地资源。作为绝对的人口大国,中国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中简单劳动力资源将长期严重供大于求,故其劳动力价格将长期保持低廉水平,不可能较快提高。便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此项差距不仅难望缩小,反而可能扩大。如果辅之以工业林先进的育种、管造、管理等技术,中国很可能拥有世界最低成本的木材纤维资源,从而支持中国纸业公司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成为纸业生产强国和出口大国的战略目标,2015年前后,中国纸业的产能应达到1.5亿吨上下,2030年的产能应达到2.5亿吨甚至超过3亿吨。届时中国将保有数亿亩纸业工业林,加上其他工业林、生态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等,中国南方的宜林土地将全部为林木覆盖,中部、北部、以至西部相当大地区的林地,也将大大改观这些地区的县观和生态。中国纸业设备应成位机电行业的大宗产品和出口强项商品。中国的纸业公司应有数家挤身世界前列,这些公司除在国内拥有强大的林业基地和生产基地外,在国外也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业林资源和生产、销售网络,是真正的巨型跨国公司。

比较上述三个战略目标,我们认为,中国应选择其上策,主要依据是:

  其—、中国需要纸业工业林和它可带动起来的其他工业林和其他类型林业的巨大生态效益。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促进就业和扶贫的作用。仅此而论,中国理应选择最大限度向世界供应工业林木材及其下游产品的发展战略。必须说明的是,纸业工业林因其规模大、需求大且增长快、效益稳定,适宜大公司大面积营造经管(但不排除小而分散经管模式在中国国情下的合理性),这对其他类型林地的营造,可能提供主要的效益支持,从而推动中国林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这是纸业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理由。

  其二,中国需要由纸业最大限度地出口来支持中国在世界范围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随着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到峰值的16亿上下,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和更高速的城市化,中国对大多数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矿物类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将难以避免的大幅度提高,消费总量也日益增长到惊人的成度。如何稳定的换取这些资源关系到中国的根本战略利益。纸和纸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产品,纸业又因受制于林业和生态、环保要求而相对集中于少数国家,纸业完全有望成为中国的出口支柱之一。纸业的出口,实质是可再生自然资源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支持下的出口,在世界各国资源转换格局中的作用,超出了通常外贸和外汇平衡的意义。

  其三,中国需要在纸业的中资资本中产生足以抗衡外资跨国公司的大公司,来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在全球经济大步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必须在战略上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平衡关系。一是外贸的平衡,二是外资与中资争夺国内市场的平衡,三是外资进来与中资出去的平衡。“平衡”说的是一种进退得失的关系,不一定要对等,这三个平衡关系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中国现在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中资企业在外资跨国公司的竞争面前,可能在许多产业失去可观的国内市场份额.这种状况恶化下去,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就难以为继。如果我们不仅不能因此设置外资进入中国的政策壁垒,反而必需加快撤除现有的壁垒,唯一的出路是就是加速中资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加速中资大公司的成长。此处的道理,正是相反相成。冷静、现实地看问题,在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内,足以长出在国内市场上对外资跨国公司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或者互至少不至于较快落败的中资大公司的产业并不。(何况外资还没有获得在中国与中资平等竞争的条件).而纸业可能正是这些不多的产业之一,理由已如上述,尽管中国纸业的落后状况是比较突出的少数产业之一。

  其四,中国需要以纸业的持续巨额投资和高速发展来支持国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战略和产业重组战略。在未来长时期内,沉重的就业压力将迫使中国实施保持经济高增长战略:1998年国家力保经济增速的政策似非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制和结构问题又迫使中国进行产业、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全局。在目前大多数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丁,纸业生产能力就总量而言,仅供国内市场尚有不足。在近期实施纸业发展战略的过渡期中,现有生产能力还将逐步废掉约2千万吨即三分之二左右。便选择纸业发展战略的下策目标,纸业所需要的投资,仅就一个产业来说,也近乎天文数字。这是有充分市场依据的投资,当然应是有效益的投资,从而给国家通过刺激投资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率的政策增加了一个重要支撑点。在近期以至较长的时间内,由于大多数工业在其已形成的总生产能力基数上不宜再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纸业迫切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就具有更显著的作用。至于纸业的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虽然具有战略大转折的性质,所动手术伤筋动骨,痛苦甚至大过多数产业、但去于其战略重组可在巨额增量投资过程中完成,纸业全行业可望较快步入高增长轨道,并对减轻全国产业重组的阵痛产生良好的作用。

  简言之,中国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个战略规划周期内,实现超常规的快速现代化和快速增长,使中国纸业成为世界纸业生产大国、生产强国和出口大国,并对国家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资源转换战略、改革开放战略、产业战略性重组战略和保持经济高增长战略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

2、原材料路线:“草木仍有一争”?

  从“以草为主”转向“以木为主”、“林纸结合”的原材料路线,已成为中国纸业业内人士的共识。中国纸业要“重新塑造”,只有“彻底”改变原料路线,不是如造纸行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那样到目标年度才实现22%的木浆比重(其中还包括进口木浆),10年才增加木浆4个百分点!而必须确定以木浆为主的转折性战略目标,并为此立即着手国土的全面规划,立即着手大规模营造工业林,立即着手组织强化的科研攻关,在引进的同时创造培养优质、速生、分别适宜不同水土气候的新树种,力争在一个多树木轮伐周期末,使造纸原料的绝对大头(具体比例应由行内专家们去测算,由纸业大的经营战略去确定)历史性的转变为木浆十废纸。在过渡期内,立即着手尽快解决林业和林地的管理体系问题并大体完善其法规体系,动员全国的木片生产能力(但同时从绝非法砍伐生产木片的混乱现象),逐步加大木片生产。苇、竹等资源的扩大利用,或许能在过渡期聊以弥补“禾草”原料比例的急剧下降。换言之,中国纸业彻底转向“林纸结合”的道路,当从现在开始这是战略大转折,不能慢慢来。至实际原料比例的变化、当然有个过程.但“大转折”的果断和魄力,意味着原料比例的实际变化将来得快得多、大得多.“大转折”是痴人说梦吗?看看“金光”,就知道许多事真的事在人为。问题在于我们认识到什么程度,重视到什程度,决心下到下什么程度,仅就资金来说,一年上千万亩造林,年度投资量不过几十亿人民币,在中国只能算中等规模吧。真正的难处可能在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等“软”的方面。“金光”’在广东等地展开的战略行动曾引起当地一位负责干部向“金光”的一位先生发问:“为什么你们能干这样大的事?”,这位先生回答得巧妙而富有启发性:“不是我们能干,而是你们不能干。”天经地义的事我们不能干,有物质条件也不能干,干了就要出毛病,这是非由国家痛下决心不能解决的。从“金光”的经验看,首先要有个法规框架,其余的事先要经由管理手段、管理经验去解决,而可能处理好几方面关系的一个基础是利益的互急性和当地几方面长、短期利益的平衡。麻烦仍然会有,但好在树木长起来总要几年时间,国家有机会抓紧完善整个法规体系,并改善管理体制。

3、产业组织战略:谁来“与狼共舞”!

  重望中国纸业,快速推进向“以木为主”、“林纸结合”战略转变的进程实现成为纸业强国的宏大战略目标,核心问题在于塑造出足以承担起战略使命的战略行为主体——中国纸业的巨型公司。它首先必须足够大:大到从出世之日就把国际跨国公司看作竞争对手;大到天生具有强烈的战略需求并具有与国家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大到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展开其战略布署并在战略规划的为长时间内支持其战略行动;大到有能力协调诸多方面的关系,大幅度减少内外部交易成本。

  中国纸业的根本缺陷之一,与其说是过度分散投资造成企业规模过度细小,还不如说是没有几个真正大的企业,在面对纸业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大公司挑战时,它们能够作为应战的主体承担起行业层面上的战略调整职能。中国的重化工产业,虽然也还很少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公司,但至少有其工厂规模不比西方公司小多少的大企业或大集团。中国的汽车工业之分散似为世界之最,毕竟还有“三大三小”,国家为其再上规模不遗余力,家电业有长虹、海尔等几大家,有向世界大哥大级同行看齐的希望。中国纸业的状况就差得多了,散、乱、差暂且不论,大企业如“青山”、“吉林”、“金城”、“贺县”、“广州”等等,其多数企业工厂的色彩大于企业色彩,品种少,车间规模远不能望国际大公司项背,10万吨浆纸生产规模的大厂,在“金光”列入淘汰计划,我们则仍在划上马。“金光”新项目的最小规模是 60万吨,我们的最大规模目前是 20万。“2010年规划的规模升级目标则仅提高到:“年产40万吨以上制浆造纸企6个,年产30万吨至4O万吨的浆造纸企业3个,年产2O万吨至30万吨浆造纸企业8个。”这就是说到了规划的目标年,中国纸业最大的17家大企业加在一起,共有产能600万吨,可能占当时全国纸的总需求量6~8%(按贺力平低、中速预测值算)。对比如下表。中国大纸业企业集中度指标,“规划”的规模升级目标的集中度恐怕比现在更底了。 

年份 C1  C2  C3  C4  C5
1985 1.83  3.54  5.09  6.34  7.15
1992 1.06  2.08  3.05  3.86  4.63

注:C1、C2、C3、C4、C5分别表示前1、2、3、4、5各产量集中度.

  中国纸业的产业组织战略,至少要重组几家大公司迅速达到能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水平,以便“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求生存、求发展”(王小强 1998),“迅速”是完全可能的。按照“金光”的经验,一个60万吨级的厂不到两年建成投产,当然这不是市场建设周期,而是“金光“的效率,论建厂速度,我们只要有决心,向来是有组织施工能力的.“与跨国公司打交道”,不是正面竞争,因为还不具备资格,更不是去拆人家的台,小人所为,不足道也。而是要真诚地向人家学习,与人家合作、合资。几个“金光”来中国搞战略投资,投几百亿、上千亿人民币,还是远远吃不动中国的市场,也占不尽中国的宜林荒地。“金光”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打进口替代的市场。这个市场目前是600万吨上下,很快可能达到1000万吨,长期看是多大,中国自己的企业能吃多少,就看我们能有几个“金光”产生出来。

  与跨国公司合资是中国纸业企业加速现代化的捷径,因此应是产业组织战略优先选择的重组方式,但问题在于:中国几乎没有能与人家打交道的企业。在合资中,中方合同出资额(现金)往往到不了位,如果中方不降低持股比例合资就只能告吹.以现有设备出资,外方不愿接受,在外方眼里要“铲平了重来”的设备,如何能当成出资?让人家兼并、收购中国的纸业企业,人家不要,更不要说“软”的方面的诸多障碍和麻烦了。“狼来了”,中国纸业企业不能不“与狼共舞”,也有勇气“与狼共舞”,但“狼”看不上我们的“舞伴”。中国纸业合资企业虽达百家之多,但与大资本即真正的跨国公司“共舞”起来的还没有。“金光”在宁波、镇江搞合资,中方合同占股百分之几十,最后出资不动,也只有退下来,最终形成人家独资。

  中国纸业企业没有“与狼共舞”的资格,迫使我们选择“重新塑造”中资纸业大公司的战略,这几乎是无可选择的战略。中国要不要纸业?已经问得明白:如果要,平均年投资900亿以上,投不了,想要也要不了。中国不能不要纸业,也说得明白:中国有条件“从零起步,一步向现代化水平到位”。役资900亿,决心下了,并非做不到的事,而问题又问回来,900亿投给谁?谁来承担这个天大的战略性任务?谁有资格来干这个事?更现实地说,没有有资格的主体人,这900个亿又从那哪里来,根木就没有,90个亿都困难。而有了这样的主体又有经得起挑剔眼光审视的市场,加上潜在的资源优势,900亿真就不是主要难事。

  重新望连中国纸业大公司的方案,我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下思路:

  首先,从专业化程度着眼,可以选择两种经营模式:

  模式一、高度专业化纸业大公司.重组方式是合并现有国家控股的大中型纸业企业和主要生产木片的林业企业。

  模式二、以纸业为主的多元化林纸一体化大公司,其多元化经营,主要延伸到林业和森工领域。目标仍是形成林纸结合的生产体制,不仅确保木材供应而且追求各类木材的合理、充分利用。按照此模式,国家必须打破林业部门与轻工部门的界限.把森工、林业、纸业企业合并在一起。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林业企业已经无木可采,国家又制定了不采伐天然林的政策,这些企业的生存发生问题。利用植树间伐材、枝丫材、薪炭材等生产木片供应纸浆厂,是一项很大的经营。东北林区每年烂掉的这类木材即达几百万方,烧掉的更多,似应有办法加以利用。

  其次,按地域划分林业基地,可以形成东北方向、中西部、南方和西南向四大林纸业集团公司。这样划分,有地理上的便利,还可能将生态林与工业林的营造因地制宜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流域治理有较紧密联系的工业林经营体制。东北集团,应赋予向俄罗斯亚洲部分投资林业和纸业的战略性任务以得到大量、稳定的高质量木材纤维供应.

  第三、集团公司内部各主体层次的决策职权,可设想为两种模式:

  模式一,控股公司模式,即集团总部是战略中心和资本运作中心,而利润中心则是合并进来的各个纸业、林业、森工等企业。

  模式二,实业公司模式,即集团总部既是战略中心,又是经营中心、利润中心,而合并进来的各个企业转变为成本中心。

  按照模式一,组建集团公司的磨擦较小,各个合并进来的公司仍大体保其原有的经营职能,但集团公司很难改变其内部的松散状态,因此很难完全担起其战略使命。

  模式二则具有明显的制度创新性质,并与重新望造中国纸业的战略相适。但其一方面深刻触动了现存的利益格局,不易协调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另一方对集团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和运作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有企业及其经理层很难适应着种企业制度的变革,尽管如此,模式二仍是中国业塑造旗舰并是使其立即承担起战略使命所需的主要选择。具有历史转折性的发展战略与企业制度创新生来就是互为条件的。

  第四、中国纸业发展战略对投融资的巨额需求,要求中国纸业的战略性重组不能局现在现有纸业、林业和其他森工内部,而必须促使资本向纸业流动。为此,除充分利用现有行业内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其融资能力外,通过设立纸业投资基金、投资公司、投资银行类型的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投融资体系,也是产业组织战略的重要内客,

  第五,中国纸业设备的研发和主产,也需要通过购并手段形成一、两家巨型公司。之所以需要如此规模的公司,在于需要对纸业设备的技术攻关投入足够的资源,在于需要着眼于中国纸业战略目标的长周期的技术研发投入。以使中国纸业从根本上成为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最后,改革林业体制,打破这个领域根深蒂固的部门分割和块块分割,建立完善的产权、责权法规架构,实现生态林、经济林和工业林的充分发展,是中国纸业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关键难点之一。仅就产业组织战略而言,无论大公司直接造林营林,还是由大公司与遍布全国的林农、林场采取各种可行方式或合作造林、营林,都需要以大公司为中心来实现此业所必需的长期性、稳定性、计划性和规范性等制度安排。大公司还应成为林业高科技投资的主体,中国极具特色的国情下,以林农为主营造工业林,很可能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并在这些区域形成各类林地良好的保护、管理环境,使各类林地互补共生。

  重复地说,中国纸业发展战略呼唤大公司,即具有很强的战略行为能力和很高的战略管理水平的大公司,以其为中心,形成中国林纸结合的强大产系。中国纸业在一、二个战略规划周期内每年平均数百亿资金的投入需求,给集中塑造几个巨型公司提供了条件,中国工业在基本完成战略性重组之前“原则上不上新项目”(朱熔基,1998),则提供了向纸业相对集中投资的外部产业背景,这意味着这几家大公司可望快步接近、赶上、超过世界最大的纸业公司的规模。例如,世界最大的纸业公司美国国际造纸公司(International Paper Co.)1998年资本市值 138亿美元,浆、纸生产能力为1215万吨,拥有林业基地61O万亩,在28个国家设有生产线,年销售总额15O亿美元,其中出口出45亿美元(1994年)。该公司近几年仍在投入巨资设立新的浆、纸生产厂。

  而被摩根士士丹利评为世界纸业最具成本竞争力的新秀即巴西的ARACRUZ资本值仅15亿美元,生产能力124万吨,虽然尚比较小,但成长很快。巴西的森林资源是使ARACRUZ迅速成长为有持续竞争优势大公司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其起步时这个条件可能有决定性意义,例如对其规模性经济要求可能小得多,印尼“金光”也有类似条件。多年来,木纤维主要来源迅速向人工业林转变,在此趋势下,如果措施有力,中国在6~7年中有望横空出世几个“美国国际造纸公司”,并达到与国际同行的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也许中国最先成为强势企业并挤身世界前列的正是后来居上的林纸一体化大公司。

  组建巨型纸业公司,非国家这支巨手进行直接干预不能成功。国家不仅直接行使资产代表人职权重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林业、纸业企业,而且同时行使政府职权理顺林业体制,完善与林业相关的法律体系,为中资和外资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和合作环境。大规模融资,至少在前几年,也需要国家的支持。

  是难解决的问题可能在于这类可称之为战略型公司的决策、管理体制,及其董事会、经理层人员的产生办法(包括任、免、奖、罚诸方面)。没有人不知道领导班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之不断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国有企业至今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简短结论:

  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从零起步,一步到位,用具前瞻性的世界现代化标准即国际竞争力标准重新塑造纸业,力争在一个战略规划周期内实现跨身世界纸业大国和强国的战略目标。重新塑造的两个其实是完全联结在一起的支撑点,是立即向“林纸一体化”方向开始战略大转折,和立即着建几个中国林业十纸业的巨型集团公司。未来中国纸业近乎天文数字投资的投资,只能向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但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给子足够力度支持;战略的真正支持点,在于实施战略决策的信心和决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地位的中国纸业,目前最需要的正是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