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3000万亩桉树,灾难还是奇迹?
中国青年报消息:首都经贸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焦建国博士对云南的“造桉”工程表示强烈担忧。
焦建国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破坏生态环境的经验教训。比如,内蒙古曾引进羊绒生产线,当时,外国企业要在内蒙古生产羊毛衫。本来,内蒙古的草原上只养绵羊,但外国企业要求养山羊。为了经济利益,当地政府和农民引进了山羊。
“从短期来看,引进山羊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是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是个巨大的错误。”焦建国解释,山羊将草连根拔起,给草原造成了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当地生态系统损坏严重。另外,珠江三角洲引进水葫芦,也使当地上世纪60年代原有的16种水塘高等植物,到90年代缩减为3种。
焦建国说,中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意味着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应该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不对后代欠账。
焦建国说,在我国,很多问题就是因为贫困引起的。贫困造成了民众有改善生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当地政府身上又充分地体现出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以民众的支持、民众的要求为理由,推动掠夺性开发,不顾生态环境。”
焦建国认为,政府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政府的责任应该是校正市场。政府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避免严重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他强调:“国家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职责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政府更多地应该做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情,而不是忙着招商引资。”
焦建国说,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建立理想的考核机制,来评价官员的政绩,不仅仅是看GDP的增长,甚至不仅仅是看短期内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应该从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的角度,来考量其为经济发展作出的决策。
“政府官员不应以眼前利益为目标,不应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焦建国举例说,据初步统计,在美国只有110个水泥厂,印度有106个,巴西有58个,可中国却有8000多个,“难道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