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大宇制纸有限公司营业管理部部长): |
2000年国内进口铜版纸价为10000元/吨,国内铜版纸价为8500-9000元/吨。2000-2002年国内铜版纸厂金东、紫兴、大宇等陆续投产,产量大幅增加,而同期进口纸仍保持每年100万吨的进口量,国内铜版纸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状况,同时韩国、日本向中国低价出口铜版纸,迫使国内铜版纸价格一路下滑。2003年8月6日铜版纸反倾销终裁结果中方胜诉,进口量减少40%,总量不足60万吨。2003年年初开始铜版纸价格逐步上涨,至3月份为7200-7300元/吨,4月份后非典原因,铜版纸消费量锐减,各生产厂库存急居加大,铜版纸价格大幅下降,价格下跌600-700元/吨,部分厂家铜版纸价格已跌至6000元/吨以下。7月份非典结束后,各纸厂考虑库存太市场原因,纸价上涨缓慢,国内经过非典后经济复苏强劲,消费量增加,至年底国内各企业的库存整体下降。2004年国内铜版纸企业无新增的生产能力,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国内铜版纸消费量每年递增10-15%,预计将增加30万吨左右的需求,2004年国内铜版纸总需求为250万吨左右。铜版纸市场总体供需平衡,需略大于求,将通过国内进出口量进行调节,供需情况变化是2004年铜版纸价格上涨的基础。
另外很多人认为这次铜版纸价格上涨幅度太大,怀疑是不是有“价格联盟”之嫌,其实铜版纸的价格涨幅涨的测算,我们应扣除2003年非典对铜版纸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双胶纸价格,这样的低价格是背离价值规律的。现在的价格涨幅应当以非典前的7200-7300元/吨为基准,考虑成本及费用变化进行涨幅测算,才是价格与价值相匹配的,从成本的角度看目前价格是较为合理的,并不存在市场炒作的情况。
2000年年初国际浆价为650-700美金/吨,国内铜版纸价为8500-9000元/吨,而现在国际浆由最底谷时的价格上涨为620美金/吨,国内铜版纸价也在7800-8000元左右,所以,原料价格的上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最重要的是供需的变化影响最直接。今年白板、白卡等产品价格难于上涨,甚至国内资讯纸价格下降,与国内大规模产能增加及市场供需变化都有很直接的关系。
今年4、5月份是铜版纸消费的旺季,纸价上涨除了受成本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供需变化的影响,估计今后纸价上涨将与成本变化趋于一个平衡的价格变化趋势。 |
潘寿松
(金东纸业): |
这一次涨价主要是基于浆价的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能源短缺、运费增加等各方面引起的。而且,去年的价格一直处于低谷,现在是该上涨的时候了。这也是正常价格规律的反映。
目前,铜版纸价格还会上涨。金东铜版纸最近还会有一次涨价,会最终突破9000元/吨。至于什么时候能稳定下来,这还要看市场的情况。
|
张穗玲
(广东省造纸协会秘书长): |
最近,不少纸品的价格确实是涨了,这主要是由国际纸浆价格的上升引起的。由于国内木材资源不足,因而不少造纸企业采用了进口纸浆作为造纸原材料,此番国际浆价上涨,难免会使得企业的造纸成本上升。
另外,高档次的纸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比较大。举个例子,比如铜版纸,90%左右都会采用国外进口纸浆,因而受到的冲击自然大得多。目前铜版纸的价格自春节到现在,每吨价格已经涨了1000多元。
|
钱军
(山鹰纸业董秘): |
目前造纸业所需原材料的价格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这与整个大经济环境是一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肯定会给造纸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通过挖掘公司内部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公司完全有能力化解原材料上涨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因素。
目前山鹰纸业的一些新建项目已经陆续投产,随着社会对纸制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山鹰纸业的效益虽然不会像2003年那样实现大的跨越,但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的增幅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
王峰
(国泰君安行业研究员): |
如果按目前国际木浆每吨600美元价格计算,则距年初每吨560美元上涨了40美元,合331.6元人民币。按0.9吨浆制1吨纸计算,由于木浆价格的上涨增加成品铜版纸成本约298元。
而晨鸣纸业铜版纸的价格在2月底3月初已由每吨6800元一次性上涨了1000元以上,目前达到了每吨7800-8100元。以每吨8000元计算,1吨铜版纸的毛利增加为1200元,净利润每吨约增加1000元。如果打一个折扣如九折,则净利润每吨增加为900元。
这里要作三个减项,一是由于铜版纸价格的上涨将引起推销等费用的增加;二是由于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对销量的影响,消费弹性的变化可通过价格减项来处理;三是所得税的增加。
三个减项下来每吨的利润增加是600元,如果以调价后3-12月的23.3万吨的产量计算,则可增加1.38亿元的净利润,以晨鸣纸业8.977亿总股本计算,
每股收益增加0.15元。2005年晨鸣纸业业绩将有大幅的增长,由于其江西晨鸣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的低定量涂布纸项目,以及在本部拟筹建30万吨的涂布白纸板项目预计在2004年年底或2005年第一季度投产,因此公司产能在2005年将有40%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