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似乎终于意识到什么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了。
5月起,欧盟将对中国出口的高档铜版纸(用于杂志和产品目录)提高关税。所不同的是,这是欧盟首次以其所称的政府利用非法补贴提振产业为由,对中国出台惩罚措施。此前欧盟一直依靠更普遍采用的反倾销惩罚措施。
在这之前,很多分析都以为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乃是因为低成本劳动力。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节节攀升,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不减反增。一度局限于鞋类和自行车等产业的中国出口,正向价值链上方快速攀升,对欧洲的高端制造商构成威胁”。现在,他们终于恍然大悟,中国企业享有的优势,乃是来自于“政府提供的廉价土地和融资。欧方相信,这些不公平优势对中国的强大出口能力不可或缺”。
充裕的资本,向来是发达国家攫取资源、征服市场的独门利器。但日本《产经新闻》5月22日的一篇文章居然开始担心“日本被中国资本穷追猛打”。这篇文章说:“最能证明中国资金实力迅速崛起的当数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前夕至今的10年里,人民币M2增至原来的5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元M2同期仅增长了20%。到了去年,日本不得不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拱手让给中国。”
很多人误以为M2的增长,缘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日本同期的货币政策更为宽松,何以没有形成更多的资本?货币的生成机制,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通过“印钞票”来扩张的,而是通过信用的扩张。而中国信用最大的来源,就是土地。这是中国资本形成的终极来源。一个政府补贴的能力,取决于其融资的能力。当我撰文指出“土地财政是中国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时,立刻招来骂声一片。现在,连外国人也终于醒悟过来,2010年出任欧盟贸易专员的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发现,反补贴而不是反倾销,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它们有助于曝光中国企业享有的不公平优势”。
之所以将反补贴作为核心,乃是因为西方国家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制度无法采用同样的模式与中国竞争——他们没有“土地财政”。 “对中方来说,这比反倾销案麻烦得多,因为现在我们直指中国制度的核心。”一名欧盟官员表示。
可悲的是,中国的学者们也在按照西方的模式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他们在抨击“土地财政”的种种弊端,却全然不知自己正在自废武功。但欧洲人却比我们更明白“中国模式”的后果。布鲁塞尔Crowell & Moring律师事务所贸易律师劳伦特·吕斯曼(Laurent Ruessmann)表示“中国正向增值链上方移动。当你看到补贴对那些产品的影响时,就会真的开始明白一切”。
引用一名欧盟官员的话说,这是“向母舰发射一枚鱼雷”。而中国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欧盟这一做法的严重性。他们觉得中国纸张在欧盟市场所占份额不到5%,即使失去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须知,这次不同,这是欧盟第一次以补贴为理由提出制裁。据报道,德·古赫特可能在推动一项更大的变化:在未接到正式申诉的情况下启动反补贴调查的职权。去年10月,当时欧盟贸易专员在谈到纸张案件时表示:“我预期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所以说,如果让这一案件成为惯例,中国的贸易环境必将急剧恶化。因此,笔者以为,中国绝不能退缩,面对威胁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中国要做好全力应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