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京沪粤碳交易启动箭在弦上 纳入企业心态各异
 
http://www.paper.com.cn  2013-1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华沙当地时间11月18日,在全球瞩目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将会上线,28日,北京也将紧随其后上线,年底,天津和广东也将会上线。

  此时,自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仅过去两年。

  在这两年中,七个试点分头探索、自寻路径,在碳交易体系的政策法规、核查核算、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平台搭建等领域做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成果。

  深圳在2012年10月就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最早用立法形式保障了碳交易工作的进展;今年6月,深圳碳市场鸣锣开市,作为唯一进行交易的试点市场运行至今近半年,为其余试点提供了实际运行经验。

  即将开市的上海则在11月20日第一个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对参与各方进行了法律约束;此前,上海率先发布《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为该地区碳交易核查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则在各试点中首先发布了场外交易的细则,体现了其在未来碳金融发展上的雄心。

  而目前各试点中市场总量最大的广东也将在下月中旬开市。在拍卖制度和一级市场上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广东有望成为第一个拍卖配额的试点。

  另一个试点省湖北也刚完成管理办法调研,力争尽快启动。目前,湖北在通山县设立了首个开发CCER的县级碳交易试点,正尝试用生态补偿的方式盘活湖北省内碳资产。

  此外,预计年内开市的天津试点工作也在继续推进,交易所方面表示,已做好相应平台建设工作,正等待相关规则出台。而一直保持低调的重庆也在9月份时完成了核查,得到了纳入企业的初步名单。

  “两年前我来中国的时候,当时很多地方政府包括专家都对碳市场不了解,都没有这个概念。”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的世界银行PMR项目经理王雪漫说,“但是这次我发现变化确实非常大,可以说是激动人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如此迅速的开展起来。”

  7个交易试点搭建制度框架

  “试点阶段有些路是必经,纵使会摔跤。”

  在从无到有搭建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制度设计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从立法保障到政策引导,从配额分配到交易规则,每一条规定都对市场产生着重要影响。

  此前,除深圳进行了立法保障外,大部分试点陆续发布了碳交易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为碳市场制度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仍较为宽泛。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上海、湖北、深圳、北京陆续发布详细管理办法和方案,各试点不同的设计思路逐渐明朗。

  7月,广东发布《广东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送审稿),提出了对林业碳汇的引入和三倍年均价格的罚款机制。随后,上海发布《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草案),对企业未能履约清缴配额规定了五万以上、十万以下的指定范围罚款。

  8月,湖北就《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集意见,对未履约的企业施以三倍市场均价和双倍扣除下年配额的惩罚。

  10月底,深圳发布《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配额分配、价格调控上设置了许多创新举措。

  11月,即将启动交易的北京、上海密集发布开展碳交易工作的相关通知,其中,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发放2013年碳排放配额的通知》,宣布配额发放完成,并公布配额调整措施及时间。随后,北京又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以通知并附带具体文件的形式公布了北京碳交易工作安排及核算报告指南、配额核定办法等。此后,北京市发改委又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共同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率先提出了对场外交易的实施。

  其中,北京市首次公布抵消机制相关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可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排放配额数量的5%。其中,本市辖区内项目获得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必须达到50%以上。

  这意味着,对想使用CCER抵消的企业来说,每使用一吨的CCER其中就得“搭售”半吨的本地项目,对本身项目储量不算大的北京来说,这一规定将带来本地CCER减排量的走俏;并将增加企业使用CCER抵消的成本。

  但北京对场外交易的引入,则使得企业间的交易更具有灵活性,也能降低企业履约成本。根据北京规定,以下三种情形需采用场外交易模式:关联交易,即两个(含)以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大宗交易,即单笔配额申报数量超过10,000吨(含)的交易行为;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在美国市场上就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这样对于企业比较灵活,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不需要接受一些场内的不必要的监管,然后也不需要支付场内的那些交易成本,而且对于流动性比较多的市场来说,场外交易是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陈波博士说。

  同月,上海则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了《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这一最终出台的管理办法相较原草案有较大升级,规则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新增详细配额规定,细化了流程时间表,并在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力度上都有所增加;但原有的对未清缴企业最高10万的“定额罚款”条例未变。随后,上海市公布2013-2015年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案,这一方案详细解释了上海配额分配针对不同行业采用的“基准线加祖父法”的分配方式,设置了鼓励先进企业的“先期减排配额”。

  “这只是开始,下一阶段应改完善细化排放数据报告系统,重中之重还是评估‘总量’的有效性,继续挖掘减排潜力,” 英国驻华使馆能源及气候变化处碳市场项目官员吴倩说,“可以说中国碳交易试点充分借鉴了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经验,特别是在分配方法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尝试新的行业,综合考虑上游及下游企业。试点阶段有些路是必经,纵使会摔跤。”

  纳入企业心态各异

  湖北纳入企业曾参与排污权交易,最终发现与未购买指标的企业没有区别,钱打了“水漂”。

  在地方发改委、交易所等制度设计者们为碳市场的搭建反复斟酌时,各地被纳入的控排企业也在努力学习、适应碳交易这一新事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参与碳交易上表示配合。相较之下,一些排放量大的大型国企对碳交易认识比较充分,参与积极性高,在核查、交易等环节也表现积极。而一些小型企业、工厂则认为碳交易带来的负担较大,担心如果到手的配额不够,还需买碳履约。

  “拿到的配额还挺满意的,因为他们事先派专人对我们做了排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量上再稍微放宽一点。”上海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家公司是即将开始交易的上海市场的纳入企业。不过,新格公司也表示,他们拿到的配额量并不大,因此暂时还不打算参与到交易中,对即将开始的市场也没有什么期待,“唯一的期待就是想知道到底怎么弄,因为这个系统还不是很成熟,大家都在观望,先操作起来再说。

  另一家上海纳入企业上海中隆纸业热力厂则是上海“先期减排配额”激励的受益者。“前期我们也做了很多节能自改项目,他们统计了我们2009、2010、2011年三个年度的节能自改项目的数据。我们企业这十年来的生产还是稳定的,五年之内也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对配额还是满意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隆纸业热力厂表示,企业高层非常重视碳交易,也安排了专人负责,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机遇。“碳交易在欧美国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要想走向国际化的企业也是一个机遇。我们的产品如果销往欧美,他们会觉得中国的企业也有这个东西,这对我们是一个正面的影响。”

  广东试点的纳入企业,中海油湛江燃料油有限公司节能管理办公室的潘小姐表示,由于广东还没有开始交易,他们目前对深圳的市场行情和交易这些目前还没有关注,但她认为碳交易对企业和社会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你想要扩大产能,当你碳排放余额不足的时候,要是没有清洁技术支持就无法扩产。”潘小姐说,碳交易对于清洁技术的推广很大的积极作用。

  马上开始交易的北京此前以各试点中最高的“单价”对纳入企业展开了核查。由于北京未对行业做出具体规定,导致被纳入企业五花八门,也对核查工作带来了难度。

  “比如,核算指南是不是适用于所有不同的情况?例如这个服务型行业的核算指南是否适合于所有不同情况的服务型企业,这个是需要考虑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气候变化部部长刘清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参与了北京核查。刘清芝表示,在核查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实际操作困难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北京市做摸底核查是非常重要的。

  而另一家参与核查的核查机构则表示,在核查过程中,一些被纳入的新闻机构、学校等配合度很低,在沟通过程中也遇到不小困难。“对这类机构来说,排放量很小,以后全国市场也不一定会纳入他们,因此没积极性也是正常的。”

  与北京相反,湖北的纳入企业中有不少是热电企业、钢铁企业,是正宗的“排放大户”,也是将来全国市场中很有可能继续纳入的企业。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湖北纳入企业发现,他们最关心的还是配额发放,部分企业希望“发够了配额,就不用交易也不用买了”。

  一家湖北纳入企业表示,对于碳排放权交易还是有所顾虑。此前,他们曾参与过排污权交易,花了数百万购买了指标,但最终发现所得优惠与未购买指标的企业没有区别,这笔钱打了水漂。因此,他们担心碳交易市场如果配额发放过少,企业必须购买配额,会不会也是迫使企业增加支出?

  此外,有数家湖北纳入企业表示,非常关注核查过程的公正性问题。“我们能不能自己选择核查机构?会不会出现有的企业贿赂机构多得配额的情况?”

  对此,大部分试点均对核查机构监管做出了严格规定,设立了抽查、复查等监控机制。

  中环联合气候变化部部长刘清芝说,从核查流程来讲,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技术支持,一个是公开透明的招标方式。

  “目前我们所参与的是北京和天津的项目,实行政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这样可以本着透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保证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能力是够的,并保证所有的核查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确保工作的质量。同样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也可能是不同的机构去核查,但是大家出来的东西是一样。”

  先行者带来了什么经验?

  深圳市场是目前国内碳交易的唯一样本。

  所有的制度设计和前期准备,最终的检验都要等待市场开启。而目前唯一运行的深圳市场,成为目前国内碳交易的唯一样本。

  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小伙子史成,是深圳碳市第一个开户、进行个人交易的投资者。“在6月份我在新闻上看到深圳有635家企业要强制进行碳减排,我觉得碳市场肯定要有个交易的平台,既然它可以对企业开放那为什么不可以对个人开放呢?接着我就去拜访了排放权交易所。”史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7月2日开户之后,大概一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在挂买单,但是没有人卖出。等到8月5日终于有人开始挂卖单了,即35块钱,1000吨;随后陆续有控排企业在卖,最终史成以37.7块钱的平均价格进了7000吨。随后,他又以500吨为一单来卖,从40块钱一直卖到92.95块钱,已经获利了十万。

  “最后剩下1800吨我作为一种公益性来捐给深圳排交所了。”史成说,“很多人投资只重视盈利性,但是我认为以后的趋势不是单纯的盈利性,还需要考虑环保、慈善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一两年之内碳市场可能还是萌芽期,但是长远来看十年、二十年这还是一个趋势。”

  目前深圳市场仅有两家经纪会员之一的绿碳投资有限公司刘经理介绍,目前绿碳投资拥有的二级会员开户量已破百。“希望个人投资者能够多关注碳交易市场,这是个新兴的投资项目,也是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去做的项目。今年也是碳交易的第一年,要把握好进入市场的时间,在碳市场率先掘金。”

  刘经理分析,深圳市目前的价格偏低,大概在60元/吨,导致上一周(11月18日-22日)市场基本没有放量,有多余配额的企业不愿意以目前的价格出售,远远低于卖方的心里价位,目前深圳的正常交易价格在75~85之间。

  因为今年是碳交易的第一年,所有的配额都在企业手上,市场上的配额不足年总量的千分之一,深圳的管理办法有写到,当年多余的配额可以延续到下一年使用,而下一年的配额不能提前使用,所以深圳目前是个卖方市场。

  换句话说,企业可以不卖,但是不足配额的企业不能不去履约,如果价格一味的偏低,会导致没有卖单,企业买不到货物,买不到货物明年就不能完成履约,最终会导致罚款。

  “深圳碳市场启动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流动性缺乏,二级市场交易量很小。客观上由于各市场体量较小,只有现货市场没有期货市场;同时作为并不成熟的新兴市场,主观上交易企业观望心态明显。这些问题,北京、上海的碳市场也将存在。”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说,市场需发挥为碳定价的作用,在二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时,拍卖机制的使用可以弥补。王遥透露,这将是年底前要启动的广东碳市场区别于其他试点的特色。

  广东碳市场将在启动之初即启动配额拍卖机制,类似加州市场,拍卖的使用将发挥促使减排及定价的功能。

  在深圳市场目前的规则中,允许金融机构参与交易,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还没有机构进入。

  “金融机构不进来很大的原因是现在是现货交易,没有期货交易,更没有远期交易。”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说,“对任何金融机构来说,参与交易分两类,一类是代客理财,这一类是有机构参与的,比如替一个有需求的客户去买卖,随着市场的逐步启动,金融机构这方面的介入肯定会越来越多。第二个就是大家说的碳金融,即金融机构把其做成一个金融产品,这个在规则上还很难,金融机构没有一个对冲策略,你买了之后就是风险敞口,没有策略来对冲这个风险,这是一个单边的市场。”

  谁将统一全国市场?

  为2015年之后做一个铺垫,将来会有市场之间的链接。

  本周,京沪两地市场将陆续启动。在距离深圳市场开市近半年之后,国内碳交易试点终于迎来新市场,碳商们也为之振奋。

  “我们对国内CCER市场期待很大,虽然也不敢把期望放的太高,”环保桥公司总经理彭峰说,“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碳市场不是特别景气,比如欧洲的价格虽有回升,但仍然没有达到盈利的水平,而加州暂时不能接纳范围外的抵消额度,因此这些对国内CER的消化帮助都不大,因此对国内市场充满期待。”

  彭峰表示,他们判断未来CCER的市场走向可能还是主要在强制减排市场里,从欧洲经验也可以看到,强制减排市场肯定是碳交易的主要方向。

  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表示,首先,即将启动的京沪市场比深圳体量要大得多,这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碳试点的启动。其次,因为上海有自贸区,这个城市金融属性更多,“我们也希望上海在市场的属性上面发挥更多的力量,应该在市场的建立方面有一些优势,做一些创新,步子再迈得大一些。”

  而北京也有自己的特点。“它跟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是联系起来的,减少碳排放就是在清洁空气,减少PM2.5,所以我对北京市场更有期望,因为它带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更迫切的目的。”唐人虎对本报记者表示,“我觉得北京不仅仅局限在北京,应以北京为龙头把天津、河北,甚至内蒙古都划进来,形成一个区域。目前的启动只是第一步,后面第二步应该会逐渐建立区域性市场,统一的标准。”

  中央财经大学陈波博士表示,美国比较看重一级市场,用拍卖这种方式来建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要以OTC,就是场外交易为主。

  “今后第一主要是积累经验,重点还是将来第二阶段的重新设计,即重新设计整个全国性的市场。”陈波表示,“要通盘考虑流动性、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等碳交易的核心要素。现在只能说是为2015年之后做一个铺垫,将来会有市场之间的链接,交易所的竞争与退出。”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谩骂、诬蔑、诽谤!
 
用户名   匿名发出 
  相关新闻  
  ·李怒云:明晰林业碳汇产权推进碳汇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年内将出首单 排污权配额难确定
  ·碳交易试点城市已划定控排企业  ·粤碳交易市场即将开闸
  ·广东碳交易试点预计年底启动  ·七试点地区碳交易平台或将年底全部上线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