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辽金元时期,晋南曾是雕版印刷业最兴盛的地方,从近年出土的大量木版雕版可以看出当年山西印刷业的繁荣。到了明代,册页线装书的风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出版界兴起了一股“复古”潮流,线装书因其精美的装订技巧和特有的美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近几年,国内做线装书最权威的印刷厂都在江浙、安徽等地,那时山西没有能做线装书的印刷厂,本地出版社想做线装书不得不辗转跑到南方去制作印刷。如今,山西出现了一些专做古籍印刷的工厂,使得线装书这种古老的印刷技艺在山西得以继续流传。
近日,记者分别探访了太原的两家线装书印刷厂,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了解了线装书出炉的整个过程。
A 线装书装订,老师傅的手艺活
9月23日上午9时30分,山西文华古籍印刷厂宽大的厂房内静悄悄的,年逾不惑的田师傅站在打眼机前,为手边刚刚装订成册的一本本尚未最后成形的蓝皮线装书进行打眼。田师傅说,目前所做的这套线装书的订联形式是坚角四目式,因此,每册书在上下位置需要各打两个眼,共打四个针眼。
打眼工作貌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很强的技术含量。为了保证打眼的精确度,田师傅每天都会裁下一块与线装书等长的硬纸板,先将其放在打眼机上反复地试打,直到感觉位置精准,能够上书操作了,才用装订成册的线装书替换纸板。按照厂里的标准,每1000本线装书的损耗率在5本左右,但田师傅给自己规定的损耗率仅为1本,甚至连1本都不允许有。“线装书的造价蛮高的,首先它内页用的是宣纸,质量稍好的宣纸每刀(专业术语,每刀为1000张)要花费180元左右,稍差的也要120元。其次,它的封面和包角使用的都是质量上好的绫和绢。如果我打坏一个针眼,这一本书就算损毁了。所以,一个针眼都不能打歪、打裂、扎豁,针眼的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在田师傅打眼的工作台上,已经堆放了一厚沓子硬纸板,这都是他最近工作成果的见证。每天早晨8时30分整,他就站在这个工作台前,一本一本地打眼,工作内容枯燥而乏味。与普通书籍每天印刷装订1000本的速度相比,田师傅的日均工作量仅为300本,但这已经是一个极限数字,连走神的工夫都没有,更甭提闲聊了。“你觉得这工作单调无聊吗?”记者不禁好奇地问田师傅。听了记者的问话,田师傅严肃的脸部线条变得柔和了一些,他说:“任何一种工作要想做好都得认真仔细吧,只不过是我做的这项工作所允许出的差错率更小而已。”
张师傅今年65岁,是文华古籍印刷厂唯一一位对线装书装帧的13道工序都了解得门儿清的老工人。张师傅出身于北京的印刷世家,父亲对印刷行业十分精通。上世纪50年代末,张师傅随家人一起迁居山西,这一扎根就是一辈子。如今,她的儿子都已举家迁回北京定居,她和老伴却不愿离开山西。退休后,她被文华古籍印刷厂聘请,专门负责线装书项目。“线装书装帧要说难也不算难,关键是细心。所谓的线装书装帧13道工序是指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每一道工序都不一定非得老工人,但是,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做。”张师傅取了一张已经印好的普通书籍内页过来,向记者展示折页的过程。“别看这道工序简单,如果折不齐,将来栏口也不齐。”
随后,张师傅又拿来一套已经装帧好并装进函套的线装书。这套书是一套府志,共11册,厚薄不同,但是所有书眉都对得齐齐整整,仿佛一本书一般,精致美观,古意悠然。文华古籍印刷厂的创办人王智芹说,这里除了承接府志、县志之类线装书的印刷装帧,也会做仿线装书籍、宣传册,还会帮寺庙印制经书等。王智芹感慨地告诉记者:“目前厂里用的都是老工人,他们是线装书产品质量的保证。如果这批工人流失了,线装书在山西的发展会受到极大限制,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B 私人定制,麻纸重出江湖
“梓古轩”这个名字听来像是一家售卖书画的古玩店,实则是地处太原的另一家从事古籍印刷的工厂。
当记者前往“梓古轩”探访线装书的制作技术时,“梓古轩”水墨印刷厂负责人郭安民特意安排了一位工人向记者展示穿线订书技术。与文华古籍线装书的订联形式不同,“梓古轩”线装书采用的是太和式,穿线订书方式略显复杂,但效果一样精美。郭安民说,每种线装书的订联形式都是根据用户要求“私人定制”的,在设计排版前,都会向用户展示线装书的装帧样式。
在“梓古轩”的客户中,不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大腕儿”。在“梓古轩”印制的线装书中,有《霜红龛集》《傅山男女科》《绛帖》这样的传世古籍。
郭安民说,在宣纸出现以前,线装书都是用木刻雕版印刷在麻纸上的。麻纸被称为千年“寿纸”,即使经过千年侵蚀,其上墨色也仍然清晰依旧。因此,它比宣纸更耐久、结实。但是,因为麻纸已近乎失传,如今的线装书统一印刷在宣纸上,就连江浙一带出产的古籍也概莫能外。根据客户的要求,他们厂在山西各地寻找制作麻纸的手艺人和生产方法,终于在定襄县蒋村研制出“麻纸”,以后将逐步运用在线装书的装帧上。
定襄蒋村麻纸是山西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方法据传就是东汉蔡伦当时的做纸方法,是用麻头所制。解放前,蒋村有200户人家是开纸坊的,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十几年间,蒋村麻纸一度几近失传。
C 线装书营销针对高端图书市场
“人们喜爱线装书,一些是因为它本身所给予人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感觉,一些是因为仰慕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些则是请回去当摆设,放在家里装点门面。”9月26日,在接受采访时,三晋出版社社长张继红这样解释线装书重新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作为古籍出版的专业人士,张继红对山西历史上雕版印刷的发展十分了解,他说,辽金宋元时期山西的雕版印刷业确实处于一个繁盛期,如应县木塔目前所秘藏的佛经、佛画等,都再现了山西当时的印刷规模及高超的技艺。只是后来中国的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江浙一带文化越来越兴盛,使得像山西这样的北方省份文化逐渐式微,连带印刷业亦受其影响。三晋出版社的前身为山西古籍出版社,以前也出版线装书,由于山西本地没有专做线装书印刷的厂家,只能拿到浙江萧山或江苏扬州等地的古籍印刷厂印刷,每批次出版的数量也不多。如今,虽然三晋出版社出版线装书的数量不多,但也准备尝试与本地的古籍类印刷厂合作。就他所知,除太原的文华古籍印刷厂与“梓古轩”水墨印刷厂外,运城也有一家古籍印刷厂做得还不错。对于被江浙垄断的古籍印刷而言,山西这几家古籍类印刷厂印制线装书也算是对文化地域性式微的一种突围。
目前,线装书针对的大多是高端图书市场。据了解,国内某古籍出版社十年前出版的一套线装《全唐诗》共120册,2011年翻印时的定价为每套1.8万元,卖出200套,后加印100套。至2013年,该套《全唐诗》的价格已经飙升至2.4万元一套,依然供不应求。
线装书的成本如何?王智芹就厂里刚刚印完的那套全11册府志告诉记者,除这套线装书所用的宣纸外,加上封面、函套、包角、粘签所用的绫、绢以及耗时半年的漫长人工,成本怎么也在千元左右。所以,如果向外售卖的话,它的价格不可能低。
至于找上门来定制线装书的客户,“梓古轩”的郭安民表示,除去国家博物院这样的“大腕儿”外,也有一些个人用户,想用线装书形式印制个人诗集、散文集等。
对于线装书的市场前景,王智芹和郭安民都较为乐观。迄今为止,他们的线装书生产没怎么中断过。“今年国庆节也没休息,又接了一套线装书的活儿。”10月8日,刚忙过了一个黄金周的王智芹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