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时表示,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去年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但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北京市长再提退出包括“印刷”在内的一般性产业
虽然没有达标,但北京政府在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仅在工业企业方面,就有392家铸锻、建材、化工、包装及印刷等行业污染企业关停退出。
1月23日,在王安顺参加西城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西城区乃至北京市都“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他指出,2014年西城区撤出和规范市场21家,动批减少摊位数1300多个。“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摸清底数,加大力度。坚决退出一般性的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业态清理出去,比如印刷等。”但他又强调,对于这些外迁企业,北京会给予一定的补偿或支持。
前不久,在东城区,已经退出包括北京市邮政印刷厂在内的7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而根据《东城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确定对区域内不宜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以及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占地面积大、从业人员多、经济贡献小的行业在准入环节进行禁止和限制。
相比于北京的“城六区”,北京的部分郊区也在开始清退污染印刷企业。据媒体报道,在今年年初举行的昌平区两会上,昌平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增的印刷行业,仅在该区的企业就有100余家,且存在着高污染、高耗能问题,对空气质量的提升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对这些企业加以清退。
“印刷”在北京已成绿色环保的“过街老鼠”?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印刷”曾多次遭遇被北京政府“要求退出”的待遇。
年初,有媒体发消息称,北京将出台不宜发展产业目录清单,在最初的不宜发展产业目录清单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名列其中,这意味着今后印刷将无法在北京市区内存在。这一消息惊起千层浪,引起印刷企业,特别是北京印刷企业的空前关注热潮。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7月24日正式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名录(2014年版)》中,制造业门类中,禁止新建和扩建的明细清单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下细分的书刊印刷、商业及数码印刷则未列入其中,但“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中使用溶剂型油墨或溶剂型涂料的印刷生产环节”榜上有名。此外,将“造纸和纸制品业”下细分的“纸制品制造”排除在禁止新建和扩建的名单之外。
几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10月,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环保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其中规定,“使用苯类、酮类有机溶剂的塑料印刷工艺”于2015年年底前退出;“丝网印刷工艺”、“铅排、铅印工艺”、“使用苯胺油墨的凹版印刷工艺”要立即退出北京。
这一消息发布后,业内人士纷纷发表评论。有从业者表示,印刷概念很宽泛,贸然说凹印、丝印要退市未免过于“一刀切”,还需要看进一步的政策解读。
自媒体平台“印刷微语”则认为,“让印刷企业担忧的是,尽管环保政策对于印刷工艺的排放和能耗标准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可在政策执行时,地方政府‘懒政’惯性让众多其实在标准内的印刷企业遭到政策误杀,目前已经有众多大型印刷企业遭到区县政府在各方面的非难,甚至已经萌生迁出北京的决议”。
就在1月22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在接受市人大代表询问及政协委员咨询时表示,“最快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将出台针对印刷及家具两个行业的排放标准。”他指出,印刷和家具两个行业因排放的VOC物质(常温下容易挥发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是PM2.5二次生成的主要来源,且不属于首都的核心功能,所以被放在了打头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