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报纸的读者有不断流失的趋势。因此,新时期报纸加快向新媒体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提出:“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他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传媒大亨默多克也预言报业向新媒体的转型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报纸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联合发布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报纸广告按刊例价格统计同比降幅急剧扩大到16.4%,环比也下降2.9%,报纸广告降幅最大的3个地区恰恰是3个经济最发达的广告中心地区。与此相反,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430.7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32.3%。数据同时显示,在中国网络广告营收前10名的企业中,百度、淘宝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营收分别达132.5亿元和106.8亿元。可见,两者之一的利润就超过中国报纸主业的全年净利润。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从过去“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成、多媒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需要传统媒体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技术平台、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方面随之转变。如何适应这一需求,将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和处理,在更短的时间里,以更灵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媒介上,让同一信息以不同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是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报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很多报纸也开始逐步向新媒体转型,实现流程再造,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完善。
报纸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媒体形态、传播状态和经营业态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媒体改变着社会信息的传播法则。在这样的冲击下,报纸必须做出的转型,主要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而报纸作为信息提供者、权威发声者、思想传播者的本质不会改变。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是每个报人应积极思索的问题。
报纸转型,优势不能放弃,应继续稳固报纸在信息权威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报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广泛的人脉关系、严格的审核发布制度,因此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许多在网络上曝光的事件,往往令人“雾里看花”、真假难识,此时作为百姓信得过的报纸,特别是党报,应经过缜密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及时公之于众。同时,作为权威消息的发声者,遇突发事件时,不能被动地等待或掩盖,应主动出击,澄清事实,化解矛盾。
报纸应借助新媒体形式,互相补充,提高内容质量,确立核心竞争力。发挥“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的优势,可通过深度报道,挖掘事件的起因、经过,用事实表达鲜明的态度,用评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受众享受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更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保持并吸引更多的读者。
互补与融合是大势所趋。新形势下,报纸应与新媒体融合,优势互补。固步自封、单打独斗并不是聪明的做法,报纸应将新媒体先进的传播手段为我所用,建立高质高效的网络平台,实现报网一体。还要建立多元的阅读形式,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将报纸以“电子”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报纸转型推动采编方式的变革
报纸转型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增强内容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相比新媒体的速度和容量,原创性、真实性的内容是报纸最大的优势,也是转型中不可丢弃、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采编手段上,传统纸媒的记者从新闻报道任务,到新闻采集的技术手段和新闻产品都是相对单一的。而报纸向新媒体转型,必须具备传播采制的复合能力,还要具备新媒体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记者需要集采、写、摄、录、编和各种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在专业素养上,要对新闻快速作出判断,确立新闻主体,然后从不同角度丰富新闻内容,该写文字的写文字,能出图像的出图像,需要解说的现场要有解说,需要抢时间的通过手机就可以快速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网络编辑,这样就将同一个新闻事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开发,以适应读者多视角、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在新媒体条件下,对于编辑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对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集团内部多媒体资源,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也是个现实课题。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相比,新媒体时代各家媒体所需的新闻素材除特殊稿件可通过特定模式量身定制外,对绝大部分稿件来说,编辑收到的往往是“单一”的素材,而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党报、都市报、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对内容的要求完全不同。网络媒体具有无限容量、即时播报、时时更新等特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多媒体的编辑和制作能力。编辑团队要综合各方信息,及时提示一线记者报道的重点、可能要采用的传播载体,同时及时组织相关的背景报道和评论分析,形成内容丰满、层次鲜明的立体化报道态势。
报纸转型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采用多种形式,融合优势内容,整合媒体资源,调整经营结构,是报纸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传统报社的各个媒体都是自成一体,拥有自己独立的记者、编辑队伍,新闻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单一媒介为单位平行、封闭进行。而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特点,对信息有海量需求,如果单独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势必在人员、设备、管理、信息资源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
因此,解决方案是将各种新闻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筹各传播载体的策划、发布和编辑平台。这是一个核心平台如同指挥部,各种新闻信息都在此汇集、分派。一些成功实现转型的报社,都采用建立新闻中心的方式,将所有记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内部的报道中心,将文字、摄影、摄像技术融为一体,既可以为各个媒体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务,又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改变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将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共同搭建全新的媒体平台,形成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新闻中心。
新的采编流程以新媒体新闻中心作为信息的集散地,与集团各子报和网络媒体形成一对多的供应模式。形象地说,新闻中心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根据客户需求每天采集各种品类的信息商品,供各媒体选购。这就要求新闻中心在信息的品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专业化程度上都要全面提高水平,形成大规模、集约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
新媒体的信息供应模式和采编流程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撑,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建立数字采编发布系统。这一系统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发布、互动、服务平台,实现了报社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等编辑全过程的统一管理,信息的集约、安全、海量和一站式的存储和发布。
总而言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不能再无动于衷。国内一些报社在数字化和全媒体方面也曾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推出了报纸网站、手机报、手机客户端、电子报以及公众新闻视屏等各种新媒体产品,但多是一个又一个没有连接关系的独立产品,这种简单的报网融合并不能挽救报纸的颓势。真正的全媒体战略应该是一种平台化模式,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内部资源,整合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包括内容生产、传播、推送、互动、终端、营销、各个媒体互动促进的生态链条。应该深刻认识到,报纸本身也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不但要转型升级,而且要提质增效,以自身创新发展的成就,谱写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