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宁夏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8%,森林蓄积量增加到824万立方米,新增湿地面积30万亩,荒漠化面积减少到4183.5万亩,林业及其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步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一是造林绿化成效显著。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扎实推进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封飞造结合、乔灌草搭配,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17万亩,封山育林268万亩,中幼林抚育158万亩。荒漠化治理45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0万株,全区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宁夏靓丽名片。
二是资源管护全面加强。建立完善公益林管护体系,天保工程区资源管护面积达到1530.8万亩,755.4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2个,自治区级湿地公园10个,湿地保护面积31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0%,沙湖跻身“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南华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6个,总面积达到643.6万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禁牧封育区内林草覆盖度增加到40%以上。
三是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完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机制,有害生物成灾率下降到6.96‰,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2%,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新建7个国家级及20个基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加大涉林案件查处力度,组织开展“天网行动”、“候鸟行动”、“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等专项活动,涉林刑事案件破获率92.4%,重特大涉林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明显提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连续57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
四是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枸杞种植面积85万亩,枸杞及相关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区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产业带逆势发展,建成酿酒葡萄基地60万亩,葡萄酒庄90家,成为世界优质酿酒葡萄产地之一。苹果、红枣、花卉、种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助农增收新途径。
五是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完成集体林权制度基础改革,集体林地确权率达到100%,启动集体林权流转试点。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297家,家庭林场735家,共有5.2万农户加入林业合作社。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探索划定并严守森林和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物种、自然保护区5条生态保护红线。简政放权,厘定林业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清理行政职权107项,精简率达57.5%。
六是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实施一批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规程71项,发布52项,建成国家林业局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12个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和13个基层林业标准站。加强林木种苗建设,良种使用率达到55%。建成林地、森林、湿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宁夏森林火险预警、森林防火通信、信息指挥3个系统省级框架,“森林公安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和“宁夏网络森林医院”运行正常。
七是林业民生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完成63个林场、5353户危旧房改造,全区林场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实施国有林场扶贫项目,70个林场从中受益,14个偏远林场告别吃水难。全区6879名国有林场职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补助范围。绿化美化城乡环境,启动26个市民休闲森林公园改造建设,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建成22个美丽乡镇和44个美丽中心村生态示范点。重点林业工程社会效益不断释放,退耕还林工程惠及153万农民,天保工程每年解决1万人就业,实现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