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由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农业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制定的“土十条”(《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经过几十稿的修改完善,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已经将修改完善后的文件提交国务院审议,目前已经进入方案编制关键时期,原定计划今年内出台可能会延期至明年。
“土十条”被列为今年环保部重点工作之一。记者从参与编制的专家处获悉,目前正在酝酿的方案中,包括划定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区域、投入治理资金的数量、治理的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作为土壤管理和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规划,将会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具体“时间表”,总体上把土壤污染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监管治理和保护,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和任务也将逐级分配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争取到2020年土壤恶化情况得到遏制。与此同时,国家也会酝酿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和规范土壤污染治理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并逐步将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包括财政、税收、贷款优惠等内容。
“因为涉及多个部委之间的协调,加上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所以方案的出台会更加慎重,目前而言,如何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土壤用途性质来分类并有效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同时更好地增强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比如,一些遭受严重污染无法治理的耕地是否应当划出永久基本农田,可能会对尚未出台的"土十条"内容产生影响。”一位专家对媒体记者表示。
作为土壤污染治理首个纲领性文件,“土十条”出台的背后是我国土壤污染“触目惊心”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公开资料显示,铬、铜、汞、砷等重金属成为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构成元素。全国受污染耕地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大部分为重金属污染。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由于治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技术门槛,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晓东坦言,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目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缺乏顶层设计,治理思路不清晰;其次是地方虚增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现象严重;第三是地方资金配套缺口较大,基本上是在套中央资金。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治理和监管逐步加码,除了我国土壤污染恶化情况将会逐步缓解外,随之带来的产业红利也将逐步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