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中,出版社处于产业链上游,扮演着内容提供者的角色,馆配商是联系出版社和图书馆的纽带与桥梁,而图书馆处于整个产业链的终端,直接为读者服务。
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如何运作,才能携手实现将最恰当的书送到最合适的读者手中这一最终目的?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第四届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上,采访了多家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代表,请他们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出版社
多举措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对精品出版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在黑龙江出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于晓北看来,采取多种措施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是出版社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是,知道读者有什么样的阅读需求。于晓北说,出版社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出读者的阅读需求,再进行“对症下药”。同时,要善于借力馆配商。馆配商将图书馆采集到的读者借阅数据进行汇总,然后反馈到出版社,出版社再根据这些数据来了解读者需求。
于晓北还说,新媒体时代下,出版社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使产品立体化传播、多样化呈现、多渠道推送,通过技术服务手段来提升用户对优质内容的体验。
馆配商
完善馆配共享服务平台
近年来,馆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上游和渠道的运营空间却进入微利时代,图书馆入藏文献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微利困境,于晓北认为,馆配商应与上游出版社和下游图书馆保持密切联系,起到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论是出版社与馆配商合作,还是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关键问题都是平台的建设。馆配市场亟须一个平台,合理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环境。”北京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说道。
在平台建设方面,早在2011年,北京人天书店便在业内发起成立馆配商联盟。邹进说,馆配商联盟就是要建设成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电子书采购、销售、借阅和知识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及知识发现平台,最终让出版人、馆配商、用户、读者都在一个平台上运作。通过一条条这样的图书馆供应链,构建起一个馆配生态圈,实现真正的大馆配时代。
图书馆
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
面对上游内容出版形态的日益多元化和出版品种的快速扩大,图书馆在资源的获取上除了传统实体图书的购买以外,对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的采购需求正在持续增长。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胡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环境下,读者更喜欢碎片化阅读,图书馆应该以读者思维采购图书,从而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胡灿介绍,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每个学院都建立读者学科群,组成选书小组,明确每个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确定采购书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阅读需求已从纸质阅读转向了数字阅读。胡灿说,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数据服务中,包括新书数据、专题书目等。电子资源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外借图书的数量,同时,电子图书数据库的书目已经超过图书馆内纸质图书数量。
在胡灿看来,无论是学校图书馆还是社会图书馆,都应该从满足读者的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