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范围持续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催生巨量的环保刚性需求,环保产业也已经步入“强监管”时代。 虽然2018年不少环保企业正处于去杠杆的阵痛时期,但纵观各方面因素,2019年的市场行情,值得追踪。 一方面是政策催化,另外一方面是市场需求驱动,在双重利好的大背景中,2018年以来环保整体发展趋势可圈可点。虽然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内部加速分化,但随着融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回暖是大概率事件,各路资本也将随之涌入。 环保市场正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一趋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完全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的环保投资总额约4.15万亿,而这一数字在“十三五”期间将会飙升至16万亿以上,其中,土壤修复占据约20%,水环境治理占比约50%,固废处理占比约30%。 至于由PPP清库存、去杠杆及国家宏观经济引发的所谓“寒冬”,实际上在2018年已经被打破。譬如11月份,针对民营企业股权质押、债务风险等问题的政策解决方案密集发布,中央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等各路资金正流入环保市场。 针对环保上市企业的问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指出: 个别企业过于激进,短债长投、资金错配,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必须要去杠杆和金融强监管进行纠偏。 不管市场化进程如何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依法常态环境监管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吴舜泽说。 可喜的是,这个驱动力正越来越给力。单就2018来看,整个环保行业的监管执法力度堪称空前。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环境执法监督机制等日益完善,环保产业真正迈入了许多人口中所说的“强监管”时代。 强监管下叠加政策红利释放,环保企业的洗牌重组在所难免。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行业资深专家分析说,和整体经济形势一样,环保产业也正在抛弃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这一过程可能要维持3年左右,届时环保产业将形成国企央企主导投资、民企专注细分市场技术的崭新格局。 在2018年的尾声,环保产业的利好仍旧没有间断。12月24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相关会议上,2019年的环保工作已经被部署。据悉,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将继续推进,投入力度扩大,下一步还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至于PPP,也已经回暖。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不久前透露,PPP条例以及规范PPP发展的相关意见即将下发,并指出“明确10%红线绝对不能打破的同时,强调依法合规的10%支出红线以内的PPP支出责任并不属于隐性债务。意见还强调依法合规的PPP财政支出责任必须要纳入预算”。 再看环保产业的增速,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增速达到17%,2018年环保工程、设备公司的增幅也达到15%到30%的水平。 至于2019年,在稳增长、宽信用的政策刺激下,环保产业增长空间,想象力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