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业不能承受之“轻”
10月是各种交流和会议特别多的月份,因为需要看清今岁,更要思考来年。
作为中国造纸行业年轻的学者,郭永新受邀参加今年10月在芬兰举办的北欧亚洲纸业论坛。这已是第八届了。前几次郭永新都是以纸业专家的身份被邀请,而这一回,他决定使用自己的正式职务公对公地办理。
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决定却使他在办理出国签证时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芬兰签证官员面对郭永新的头衔——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行业研究处处长——皱眉不解,以至于迟迟不给签字。
那个老外在想:造纸是在庞大的机器运转下、在庞大的厂房容纳下、在广袤的林地资源的保障下才能进行的行业,既大且重,怎么和一个研究“轻工业”的人扯上关系了呢?
“一个跨世纪的伟大进步”
郭永新微笑着谈起这个花絮,但却不希望我们轻松地去看待这个话题:“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仅是一个行业归置的区别,解放后我们沿用了苏联老大哥的行业划分体系,把造纸归属于轻工业,和芬兰等一些国家不一样。但是,这种划分背后所隐含的对造纸业定位的深层次考量,却一直是业内不断讨论的重要话题,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深刻影响着造纸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俭也一直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这位1983年大学一毕业就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位于山东临清的这家国有企业的老造纸人,一边在办公桌上层叠的文件中翻找,一边对我们说:“你们看到国家发改委刚刚发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了吗?你们看出点儿什么来了吗?还记得文件中的第一句话吗?”
那份文件《前言》中的第一个段落是这样写的:“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造纸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其产业关联度强,市场容量大,是拉动林业、农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造纸产业以木材、竹、芦苇等原生植物纤维和废纸等再生纤维为原料,可部分替代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
“这就对了,这就对了!”曾一手创办了在中国造纸业颇具影响力的《中华纸业》杂志的任永森,对上述描述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位在中国造纸业界沉浸了大半辈子至今仍备受尊敬的老人,虽然已经退休,但谈起这个行业来依旧充满了责任和情感。
“实际情况是,真正生活用纸的比例非常小,我们过去对这个行业多少有些误解。”李树俭说。在他看来,将造纸业定位于原材料工业的根本意义在于正确地框定了它的生产经营模式,那就是应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不像过去那样小打小闹。“国外很多国家的造纸业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原材料工业,所以在规模集中度方面比我们有优势得多。”
事实上,我国造纸业不断奇迹般大幅增长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约7000万吨的年产能力分散在近4000家企业的身上,为数不多的大企业与众若星辰的中小企业在生产档次和管理水平上差异巨大,却共同争夺和瓜分着原料和市场。
或许可以这样大胆地假设:如果中国造纸业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原材料工业,就本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生命的历程很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看一看现在的石油和电信产业,也许能引起人们许多遐想——中石油和中移动早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
而造纸业呢?PPI公布的2006年全球造纸100家企业排名显示,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企业有4家,超过500万吨的有17家,超过200万吨有37家,超过100万吨的有81家,94家超过50万吨。而在我国2006年产量较大的企业中,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没有,超过200万吨的也仅有3家,超过100万吨的8家,超过50万吨的13家。还有一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全球最大的造纸企业浆纸年产量达到1700万吨,而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年产量只有301万吨,相差了近六倍。
据统计,2006年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企业为186亿元,而在全球造纸企业100强中有30家企业超过这一数字。在全球造纸企业100强中,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80家,中国只有8家。
在国际上,根据公司盈利水平,可以把企业分为三个等级:年盈利1—2亿美元的是小企业,中等企业一般年盈利10亿美元,大型企业要接近100亿美元的盈利。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没有一家大型造纸企业。
事实上,在全球造纸百强企业中,中国大陆只有三家企业进入名单。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在关于内资企业的调研报告中,对这一现象的评价为:“和中国经济规模明显不成比例。”所谓“不成比例”是指,早在2001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就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而据最新统计,今年增幅将达17%左右,到2008年可基本与美国持平。那就是世界第一了。
大而不强,中国企业很多年以前就在努力攻克的通病,在造纸企业身上仍然如此严重。而这一切,与国家多年来对造纸行业的定位飘移不无关系。难怪这些“老造纸”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将国家发改委《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对造纸行业定位的崭新描述称之为:“一个跨世纪的伟大进步!”
大企业心坎上的节能减排
“定位虽然有了,但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到位。”李树俭说。
“关于造纸业的定位,从上到下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实施还要看落实规划的情况。”任永森说。
显然,大家更加关注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行为的具体措施。于是,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落在了节能减排的政策上。这项以环保为出发点的政策,对大中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似乎也是目前唯一一根可以真正伸手触到的政策稻草。
由于一段时间里我们对造纸业的发展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估量,众多的小企业可以利用规模小的优势肆意而为,在环保等方面的成本投入非常小,有些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本来应为资金密集型的造纸业在前些年进入的门槛非常低,小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而真正具备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却由于成本投入大、市场争夺激烈等原因备受挤兑。一个数字或许可以证明:据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调查统计,中国造纸业百强企业产量已经占到全国造纸总产量的55.74%,而其COD排放量仅占全行业的10%。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造纸企业数量缩水40倍,规模集中于100家企业,则产能可以保证大半,而污染几乎消除,“污染大户”的帽子完全可以摘掉。
“小纸厂环保不配套,大量被关停,无疑给大企业腾出了市场和原料,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给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影响还是很大的。”李树俭说。
任永森的说法则更为积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节能减排,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国策。目前的造纸工业虽然整体数量不小,但很大一块是落后产能,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了80%以上。如果靠市场优胜劣汰来自然选择,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将会很长,不正当竞争、环境污染等会很难控制。现在有了国家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推动,进程就快得多了。对大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应对,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据了解,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计划,“十一五”期间将会淘汰650万吨落后产能,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中国造纸业总体产能的十分之一。
来自权威研究机构的郭永新透露了两项最新统计数字,为这项政策实际意义的衡量提供了一个背景:“今年造纸业有两大标志性变化:一是产能将比去年增长17%左右,而同时美国出现负增长,中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指日可待;二是截止到八月份,我国纸张出口290万吨,进口280万吨,中国造纸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这说明,国内纸张市场前些年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终于走到了拐点,产销开始平衡。”
实际上,早在去年,国内纸张消费量仅比产量多出100万吨左右,产销平衡的局面已经出现,有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衡量节能减排所腾出来的650万吨的空间,实在弥足珍贵。
在山东华泰,我们参观了投资十几个亿的污水处理设施,看到了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处理水中欢快游荡的鱼,的确非常震撼。他们的污水处理程序是世界最先进的,已经走在国家规定的处理流程的前面。想当初在华泰老总李建华提出投入巨资搞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时,华泰的很多人是不太理解的:既然已经符合国家规范了,何必还要往里扔钱?投入生产不好吗?节能减排政策的真正实施,无疑是对华泰这样的大企业在环保方面巨额投入的一个良好回报。
“说心里话,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压迫感越来越小。他们生产的大都是低端产品,从长远来看没有太大竞争力。但是,他们的无序生产和低端运营对行业形象的影响非常大,人们提起造纸马上就会想到挥之不去的污染,从心里就不愿意支持你,就反感你。造纸业的环保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的工程,不是一般小打小闹可以做到的。这也是节能减排政策所带来的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会长、山东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阐释。这家纯粹的民营企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而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企业、中国造纸行业的领头羊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更应该在环保方面加大力度,注意维护行业形象,这才是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拥护,也是自身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李洪信说。
据说,前不久一家造纸大企业在环保方面爆出了负面新闻,虽然社会震动不是很大,但这些大企业的老总们却显得很激动,不约而同地站出来郑重忠告。“如果我们大企业都出这样的问题,造纸业还怎么生存呢?这是大家的利益所在。”李洪信一语中的。造纸业的从业者们似乎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因为,人们对这个行业长期存在着轻视的心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郭永新说。
三股劲还是一股劲
郭永新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长江洪灾过后,国家实施林木保护政策,有人提出,造纸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是否就不要再上新项目了?于是,国家林业局等一干造纸业的研究人士频繁地出席各种高层会议,见到领导就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造纸需要的林木都是速生林,就像种白菜一样,五六年就长成了,砍了可以再种,与林木保护政策并不冲突。
“讲了几次之后,有关部门的领导说:现在我对造纸有些懂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郭永新感慨道,“如果谈到汽车、家电行业的发展,相信很多人都能讲出来,可一到造纸,从上到下了解得太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里,造纸业对林木资源的使用一直不太畅快,“因为中国森林资源稀缺,林木很珍贵,大家舍不得让我们拿去造纸。”郭永新显得很无奈地说,“而实际上,木材纤维的用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烧火,二是制板材,做家具,三是制浆造纸。这三个阶段本是附加值越来越高的一个过程,造纸利润最大。可很长时间人们认识不到。”
对造纸业的认识不足还集中地体现在产业管理分工设置上。就造纸业的产业链条来看,它需要林木资源作为原料,需要造纸机械设备作为工具,二者就如同造纸业的两条腿,缺哪一个都走不动。“我们都知道,林木资源属于林业部管理,造纸机械属于机械部管理,造纸业属于轻工部管理,本来一个紧密的产业链条被人为地分割成了几大块。三个部门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使造纸业顺畅发展,否则,肯定走得非常艰辛缓慢。”郭永新说。
而实际上,受国家地理资源限制,中国造纸业下锅的米始终不富裕。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十分关注林业改革的进程。
“林业改革对纸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太阳老总李洪信说,“我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林权改革对我们应该还是有利的,放给老百姓,能种也能卖,用市场来调节。如果前几年也这样就好了,等米下锅的局面至少要比现在好一些。过去都让农民去种防护林,种下树去不能砍,后几年也不能再种,谁还有积极性?”
华泰老总李建华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农民哪有钱去种树?国家得给政策才行,比如如何切实提供贷款支持。”
中冶银河的李树俭则对林业改革持另外的观点:“林地分产到户由农户自己去控制并不一定是个好办法,从经济效益出发,他们可能还是愿意去种经济林。种造浆林并不容易,要和农民签订协议,每年还要支付租金,还要改良树种。关键是要让农民看到效益,比种经济作物收入多,利润大,对生态又没有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他说:“在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集约化经营的方式,林场、浆厂、纸厂签订长期协议,木材加工与制浆结合,最大效率地利用和使用资源。”
但是,造纸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所提出的意见,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林业部门所衡量考虑呢?李树俭所希望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目前的分割管理体制下有可能实现吗?如果说在林业改革方面大家还有所期许的话,对机械设备,造纸业的这些从业者们则很少提及。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己的造纸机械行业如今已经全军覆没,造纸企业一水儿地全部购买国外的设备。
曹振雷博士,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被公认为中国顶尖的造纸业专家,国家产业规划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有一次,一位国外同行问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欧洲造纸技术落后,要从美国引进。到了九十年代,欧洲开始向美国输出技术了。现在,中国向欧洲买技术,那么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向欧洲卖技术呢?曹振雷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对此我很悲观。因为,“中国自己的造纸机械工业已经全没有了,造纸技术要依赖于装备来体现,光靠市场怎么能培育出技术呢?”
“造纸人”的这种悲观下的焦急,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和“机械人”同步。
林业、机械业、轻工业,三个臭皮匠在理论上完全可以超过诸葛亮,但前提是,他们必须走在一条线上。
他们走在一条线上了吗?
难怪造纸企业的老总们如此看重行业形象。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那是因为别人的眼色和脸色对他们的生存发展很重要。
一个“轻”字,不仅披在造纸业的身上,更刻在造纸业的心头。
在这个“轻”字之下,艰难前行的造纸业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奇迹,也迎来了一个时代的强悍挑战。
造纸业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或许已经记入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