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源于中国“四大发明”古老行业体内的血脉,在新一轮经济下行压力的灼烤下,流淌的到底是“剩者为王”的机遇,还是注定无奈的宿命?
野蛮成长
没有现代化工厂、工序繁多、效率低下。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处于起步阶段的造纸行业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一个年产能5万吨的企业,大概需要1万多名工人。”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回忆道,“但在当时却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企业了。”
随着造纸产量跨过千万吨级门槛,中国造纸业迈入发展新征程,一场“国退民进”的造纸新格局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1997年前的造纸行业,几乎是国企的天下。但这样安逸的温室生长环境也滋生了国企总经理的盲目自信和乐观。“不管怎么着,国家也得支持我们吉林纸业啊。”吉林造纸厂的一位时任副总如此表述,天生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直到1999年10月,在一次纸业内部研讨会上,一位专家的发言震惊了当场所有在座的国企总经理。“中国造纸业的未来将是外资与民营企业的天下。”这盆凉水泼得十分意外。“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去哪儿?”这位副总的言外之意是,哪怕全国只剩一家造纸企业,也应该是“国”字号开头的。
可怕的是,预言实现了。5年之后,这位副总与专家再次相遇。这一次,当年的专家是以顾问身份被当地政府请去研究兼并破产问题,而这位副总也低调地更换了自己的名片。
一家曾有过几十年辉煌历史的国有造纸企业宣布退市破产。与此同时,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晨鸣纸业)以7.4亿元收购了吉林造纸厂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并成功实现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
吉林造纸厂的轰然倒地,宣告了一批国资造纸企业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以晨鸣纸业为代表的新生势力开始迅速占领市场。造纸行业由此进入荒草丛生的野蛮生长时代。
2001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频出组合拳。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7761家,民营企业占据八分天下。
外资入侵
众所周知,中国林木资源匮乏,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木浆等造纸原料。业内专家担心,过多的外资造纸企业进入中国,通过收购林木资产等建立产业基地,将使中国本来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严重向外流失。
晨鸣纸业总经理尹同远曾在一次会议中没能抑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有些外资企业,花中国的钱,用中国的地,占中国的市场,挤中国的企业,国家得管管了。”尽管没点名,但大家都清楚他说的是谁。一些家底很薄、负债累累,在国际上声名狼籍的外资企业,利用娴熟的“空手道”,在中国赚足了便宜。
这家“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就是来自印尼的世界纸业十强——金光纸业集团,其高层甚至私下对自己的成功秘诀十分得意:
“我们来中国就讲四句话,第一,不搞重复建设,你们有的新闻纸不做,做你们没有的铜版纸;第二,不垄断,只占你们总产量的10%;第三,不污染;第四,替代进口,节省外汇。”
正是这四句承诺,让金光纸业在中国的业务一路绿灯前进,甚至很多银行都抢着为其提供贷款。从单个产品来看,当时仅其旗下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子公司就占据了整个中国铜版纸产能的半壁江山。
外资企业在产量方面增长迅猛,把中国内资企业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只有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集团)凭借在新闻纸上的优异表现,在产量增长第一的位置上独自高扛内资企业的大旗。
“我们就想让世界500强进来,赔钱也愿意。”从当地人的回答可以推断,为什么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圈地可以迅速获得成果,而内资企业却鲜有成效。
“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政策,谁引进了世界500强,就给谁奖励。各地政府在汇报成绩时,首先要说的也是引进了多少外资,有多少跨国公司落户。”不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简单政绩的追求,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在现实中却依然沉重。
频频遭受外资冲击的国内纸业,更大的压力是来自另一家外资巨头——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在造纸圈里,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由收购废纸白手起家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的传奇经历,更重要的是她敢想、敢干、敢布局的独到战略眼光。
一个让人叹服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的造纸厂还只是处于5万吨左右的年产规模,但张茵在东莞投产的第一台机器就是20万吨的年产规模。
从1998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到2006年身价270亿元。有人感慨,当时玖龙纸业印纸就跟印钞票一样,短短8年就印出个女首富。如今,玖龙纸业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吨,遥遥领先排名第二位的外资企业——理文造纸有限公司。
一纸宿命
国企日益衰退、民企重利无序、外企来势汹汹。本来应该是“三足鼎立”的大格局,如今却变成外企称雄的独角戏。
这从财富中文网公布的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就能略见端倪:此次榜单共6家纸企上榜,玖龙纸业居行业榜首,排名第164位,比2012年上升10位;理文造纸排名第284位,比2012年上升17位;晨鸣纸业第223位,与2012年持平。这不难理解。近两年来,内资造纸企业整体赢利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出口受阻和产能过剩使得市场过度竞争,绝大部分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相关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造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虽然涌现了9家百万吨级的纸业公司,但行业平均规模却仅有2.3万吨。据统计,2011年全国2600余家造纸企业,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仅100余家。
2.3万吨产能的行业平均水平,足以让没有规模效益的小企业哀鸿遍野。目前已经死了很多小企业,一部分是彻底不干了,另一部分是暂时停产了。价格战打到这个程度上,挣钱都很难,连大企业都这么干,产品卖不出去也没办法。
目前,除了生活纸项目最近表现不错外,企业很少再上其他项目了。等现在的项目陆续投产后,马上就有产能过剩的可能。
生死迷局
生存还是死亡?对一些小纸厂来说,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
低端产品严重同质化、大打价格战、肆意污染环境,这些因素足以宣判他们多次“死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纳入任何统计数据的隐秘群体,屡次以搅局者的身份出现,并且每次都做着垂死挣扎。
一位多年从事造纸行业的专家告诉我们,中国造纸协会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达3500家,但目前不成规模的小纸厂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些数字。
“钢铁行业现在大企业亏钱,小企业挣钱。而造纸行业无论大小企业都亏钱。”在郭永新眼里,以前日子好的时候,对小企业来说,能活一天就能赚到钱。那时候,企业为了不被淘汰而拼命扩张,如今,不仅赚不到钱了,而且连扩张的速度也不见得有行业形势变化速度快。
如今,造纸行业早已告别了“躺着都能挣钱”野蛮生长时代,转身陷入了产能过剩泥潭下的亏损时代。过惯了好日子的造纸企业,如坐过山车一般,迅速冲入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