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业属性是印刷人甩不掉的帽子,多年来虽多有主管政府、行业协会、媒体、企业家升华印刷行业,将之称为“文化产业”、“都市工业”乃至高科技产业,而北京近期一些令人胆战心惊的新闻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是的,印刷业该清醒了,原来,印刷是第一个要“被开刀”的行业。
不容否定,印刷来本来就地位不高,在与出版社的博弈中屡屡败阵,在社会上更是寂寂无名。一本好书出来了,人们只记住了作者和出版社,但从来不会记住其印刷厂。缘由在哪里?本该如此吗?当然不是,背后折射出印刷人的“不作为”:一是不擅长以社会愿意接受的方式讲出“印刷故事”;二是行业充斥着随波逐流和“歌舞升平”的气象,即便在目前显见相当多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的今天,依然难见反思的声音和直面问题的勇气;三是印刷业“沉默者”居多,沉默的另一面是“冷漠”或“逃避”。
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不仅是流程上的更新,最主要是观念上的更新。过分强调技术的力量,尤如过分强化产业的物性,而人才是创造万物的精灵,不将人的精神力量唤醒,从业者的保守、沉默的消极状态则会持续。值得人们深思的是,部分印刷企业积极向文化创意产业进军,并且可喜地掌握了核心技术,然而,其发展速度不快。笔者认为,其核心的失策点在于,没有掌握或忽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问题——没有学会讲“文化故事”。产品的生命力远不如“故事”的生命力强,产品是消费型的,“故事”却是沁物细无声、左右和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故事”可以千秋万代传播。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除非注入故事的内涵。
印刷术本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其文化传承属性是不容置疑的。要改变印刷业在社会上地位不高的现状,其着眼点绝不止于亦步亦趋地跟随政府,做好技术升级、绿色印刷等工作,更要讲好“印刷故事”,用社会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印刷业对于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打造若干经典的“印刷故事”。另一方面要敢于发出行业的声音,直面行业的问题,形成争鸣和辩论的氛围,籍此影响社会对印刷业的看法。
换言之,一个没有故事和没有声音的行业,必将是一个被淹没的行业,尤其在盛行快餐文化的信息时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