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实施以后,迅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记者的采访中,不乏一些人因为环保政策限制了部分“两高”行业、影响了地方税收而颇有怨言,也有一些地市因为采取强硬措施治污而被人指责。但是,大量成功的案例足以说明,环保与发展其实并不矛盾,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山东的造纸业,可以说是环保促发展的典型。20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全省有1000多家小造纸厂,当时生产纸浆的原料是秸秆,产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非常高。但是,这些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全都直接排放到了河流当中,导致山东境内但凡周边有造纸厂的河流都被污染,民怨沸腾。
1995年前后,山东省采取了强硬措施,毫不留情地对污染严重的小纸厂进行关停。5年时间里,山东省关停造纸厂500多家。随后,山东省又出台了比国家标准严格数倍的造纸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造纸行业加大环保投入。排放不达标并且没能力治污的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被兼并,山东省造纸企业数量一路锐减到不足300家。
被关停或倒闭的造纸企业,其实都是各县的纳税大户,关停或“逼死”这些企业,也影响了一大批人的就业。但是,山东省严厉的治污行动,换来的结果却是一个行业的欣欣向荣:如今,山东省造纸业的纸和纸板年产量占全国15%以上,经济效益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但COD排放量仅占全国造纸行业的5%左右。中国造纸企业前10强中,山东省一度占据半壁江山。
污染治理了,造纸产能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这样的结果让地方政府部门的税收得到增长,让有能力治污的企业得到了发展,更让老百姓得到了绿水青山,无疑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一些企业甚至从造纸污水中找到了生财之道,比如从造纸污水中提取有机质生产化肥等产品。
无论是山东省重拳治理造纸业污染、新环保法重罚排污行为、还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关停排污企业责令限期整改,都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虽然在治污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税收下降、人员失业,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税收和就业都存在替代性,而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却无可替代,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当过污染的受害者,从空中的雾霾、地里的“镉大米”到沿海的赤潮,都曾引发过广泛的不满。我们都希望喝安全的水,吃干净的食物,呼吸没有雾霾的空气。将心比心,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治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人们首先应该问问当地老百姓是否愿意。
治污不是为了将企业逼进死胡同,而是倒逼企业绿色发展。如今,粗放式发展早已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污染中发展也是杀鸡取卵之举。在生态建设面前,我们应当抛开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地区的小算盘,在更大的范围内做加减法,才能在取舍之间更加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