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是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林业改革正按照中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全面实施,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改革正加快推进,并不断取得突破,困扰林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改革中逐步解决,林业发展的动能不断集聚、活力不断释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从即日起,本报开辟《林业改革进行时》专栏,及时报道林业改革的新实践新进展,宣传改革典型,交流改革经验,探讨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关键点,以期推动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进程。敬请读者关注!
宣城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114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62%。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截至2014年,全市已确权发证面积956万亩。
据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评估,2014年,全市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近千亿元(不包括森林生态服务价值910亿元)。但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1.4亿元,林业资源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表明经营活力欠缺。
2015年3月,在被确定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后,宣城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着力提升林业生产经营活力,努力开创“森林资源盘活、经营主体搞活、林农收入变活”的发展新格局。
“三权”分置开好局
宣城是全国最早推行社会办林业和安徽省最早实施林改的地市之一。1997年,所属的宁国市就出台了《鼓励全社会投资开发林业的决定》。2000年,宣城出台了《关于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林业的决定》;2006年,被列为安徽首批林改试点市,先行先试,带动全省林改。
林改奠定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良好开局。
旌德县云乐乡是个山区乡,全乡公益林面积近4万亩,生态优良。林改前,因产权不明,大部分都是公益林,导致林地长期“闲置”。随着林改推进,黄山云乐灵芝有限公司获得机会经营林地。
通过流转林地经营权,公司开展林下种植灵芝、石斛等中药材,目前已建成基地2890亩。
“这种流转林地、林木使用权的种植方式,既降低了设施成本,又提高了中药材品质。林下种植无需采伐,符合公益林管理规定。林农凭林权证与公司签订协议,每亩林地每年租金和公益林国家补贴总共约100元。2016年,公司共支付林地租金23.1万元。”公司执行总经理周俊说。
旌德县是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截至2015年,发展林下经济农户达6000户,种植面积14万亩,年收入1.2亿元,人均增收930元。
“三权”分置后,宣城探索林农与企业共享林地、林木收益的经营模式,使林农得实惠、企业得发展、社会得效益,有效盘活了林业资源。
广德县有竹林98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是中国竹子之乡。
一片青翠竹,幽深耸静疏。1月4日,一片烟雨迷蒙中,《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前往东亭乡高峰村采访竹业发展。一路上,竹林婆娑,满目青翠,林农在竹林间忙着施肥垦复的劳动场面不时从眼前闪现。
走进明德竹木工艺制品公司的产品展示室,琳琅满目的工艺扇令人叹为观止。在宏观经济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公司产品一直产销两旺,畅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林农也分享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红利。
2010年,由公司牵头,与其他13家竹加工企业发起成立了高峰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10名,已流转竹林1200多亩。其时,毛竹价格持续走低,农户分散经营根本不赚钱,竹林被冷落,林分越来越差,毛竹原材料质量随之下降。成立合作社,并流转林地经营权后,企业稳定了高品质原材料供应。
围绕放活经营权,宣城还开创性地推出“林票”。“通俗地说,‘林票’类似于经营权证,林权证在林农手里,经营权流转后,经营主体用什么来抵押贷款?有‘林票’就行了。”宣城市林业局局长余仁富说。
截至2016年,全市流转经营林地面积185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3873个,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呈现出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发展格局。
谋划“三变”求突破
中药材林下种植是宣城的特色林业产业,在“十大皖药”中,宣城占有4席。
“2014年,我的2.8亩白芨块茎开始销售,共卖了79.7万元。加上自己留种的一部分,总收入突破90万元。”与记者谈起当时情形,张文革难掩内心喜悦。
张文革是旌德县天毛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自有1100亩基地,106户社员有5000多亩,由他负责包销,带动林农增收致富效益明显。
“社员吴营生是个单身汉,以前对生活没信心。2013年,跟随合作社种白芨。2016年开始收获,不到1亩地,卖了4.5万元。白芨生长5年左右产量最高,他的只有两年多,产量低,不然收入会更高。”张文革说。
林下种植收益如此高,张文革依然面临扩产的窘境。他流转过来的林地经营权,无法抵押融资贷款。
像张文革这样的林业种植大户、企业等,还有不少。
宁国詹氏食品有限公司最初以加工当地特产山核桃起家,目前年产值3.2亿元,自有基地1.5万余亩。“在每年9月至次年2月,因收购原材料,流动资金需求量最大,但我们的林地很难通过抵押获得贷款。”公司宣传企划负责人王庆华说。
森林资源变现难、林业投入融资难,成为最需突破的瓶颈。对此,宣城明确“推进林权流转、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促进规模经营、促进林农增收”为解决“两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进程中,宣城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着力搭建林权交易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林权流转新机制等,而创新林权融资担保机制无疑又是最大的亮点。
2016年12月21日,宣城市林业局与搜三百集团举行安徽聚洪农林科技开发项目签约仪式,协议总投资2.9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万亩沉香产业示范基地、智慧型立体农场、有机肥料厂和林权收储中心等,项目建设对盘活全市农林资源、促进农林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成立市级林权收储中心,最大、最现实的意义就是让金融机构可以放心贷款。以前,如果出现坏账,银行担心抵押的林地资产无法处置。现在,直接交给林权收储中心出面处置就行。可以说,林权收储中心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托底收储,让全市近千亿元森林资源资产变成资本,进而变成资金。”余仁富说。
目前,宣城正加紧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等“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通过顶层设计,稳步提高林业资源市场化程度。
“三活”效益渐凸显
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系列创新实践,带来林业发展活力愈加强劲,效益凸显。
旌德县蔡家桥镇高溪村位于黄山脚下,2007年林权改革对村集体经营的780亩村林场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股改方案,51%的股份分给村民,49%留村集体,村民持股分红,林场继续由村集体经营。
近10年来,股份林场已累计分红6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雄厚,村里户户通水泥路,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村民子弟考上大学奖金等福利日趋丰富、完善。山林资源采伐、抚育等有条不紊地开展,越砍越有,避免了一分了之、一砍了之,最终走上资源枯竭之路的命运。
高溪村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
2016年,宣城市活立木蓄积量3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5%,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天然氧吧”实至名归,旌德县和广德县四合乡2016年还被评为“中国森林氧吧”。森林旅游,成为宣城充满活力的林业新产业。
发展活力开始稳步释放。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上,宣城已明确竹业、木本油料、中药材三大优势产业,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造成3个百万亩基地。
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与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骆村组9个大户等三方入股,建油茶基地。每年,合作社每亩可获固定收益650元,农户每亩为300元。
康龙公司总经理姜有平介绍,目前在郎溪已投入4000万元,建成基地3000亩,目标是3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可保证农户每亩年纯收入超过1000元。”
通过“三变”改革试点,2016年,新和村集体收入15万多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55元。
目前,全市1317个林业专业大户、78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外部发展条件愈加优越,国家级、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分别有4家、145家。这一切,都为激发林业活力、保障林农收入递增创造了条件。2016年,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占总收入65%以上。
宣城已提出,2017年,全市新型林业经营组织覆盖面达到30%以上,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40亿元,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提高2000元。
随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社会资本介入被寄予厚望。据测算,林权抵押可使全市734万亩商品林地获得贷款500亿元,林地信托可让全市302万亩公益林变身为资本100亿元。林农可选择贷款变现、流转变现等,也可依托森林旅游、生态休闲等,实现增收致富。
从“三权”分置,到谋求“三变”,再到实现“三活”——宣城谱写了集体林业改革纵深发展的“三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