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深入,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到。而作为传统行业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造纸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里,通过推动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促使造纸行业创新成果多点迸发,“从0到1”的原创成果也为行业赢得了更多的尊重,而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更为我国造纸行业的发展赋能,引领着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造纸行业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表1);进入21世纪以来,造纸行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表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4项(表3)。造纸行业是轻工业40多个行业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最多的行业之一。 分析表1——表3中的获奖项目,有如下几个特点: “板凳甘做十年冷”的专注为传统行业赢来褒奖 作为传统基础原材料行业,造纸行业的研究属于工业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是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研究弱项突出,基础研究无疑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项基础研究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多年的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据统计,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甚至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从造纸行业近几十年获奖的情况来看,传统行业获大奖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表1获奖项目时间分布上看,2000年前的20年,造纸行业共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后的20年,造纸行业仅获得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由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克复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它正是凝聚了科研人员10年心血,甘坐10年冷板凳,才有了1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我国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撬动了一个行业的升级转型。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了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而从我国造纸行业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统计可以看出,技术发明奖更难获得。改革开放后,我国造纸行业没有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远低于15项二等奖以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正如有的专家所言,技术发明奖的含金量高于科学技术进步奖。但不论是技术发明奖还是科学技术进步奖,都是行业科研人员“板凳甘做十年冷”的专注所换来的成果,而正是这些成果的运用才保障了我国造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瞄准制约我国造纸行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 造纸工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了自己,成为世界现代化产业之一,但是在世界绿色革命的浪潮中,造纸工业也同样经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检验和挑战。即便是现在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造纸工业,依然有制约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比如原材料问题、绿色发展及增强产业链韧性等。从近十几年来我国造纸行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类别来看,获奖项目的选题正是做到了聚焦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瞄准制约我国造纸行业产业升级、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这些获奖项目中,原料开发与高值化利用,约占三分之一;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也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高技术含量装备研发等。 从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造纸行业的4项获奖项目来看,获奖项目的选题依然旨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由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便是解决了实现纸浆绿色漂白技术的关键问题;由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更是颠覆了原来末端治污的理念,将绿色理念带到生产中,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为造纸工业的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为目前原材料资源紧张的我国造纸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南京工业大学邢卫红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面向制浆废水零排放的膜制备、集成技术与应用”项目,也是着眼于制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绿色发展。 创新链条前后端联系愈加紧密,融通创新局面逐渐打开 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造纸行业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获奖项目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及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也是与国家及行业所逐渐形成的良好创新环境分不开的。目前造纸行业的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结合更加紧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深入融合,创新链条前后端联系愈加紧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研究主体,企业作为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主体,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紧跟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而企业在技术应用中密切反馈生产中的问题,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形成合力优化技术,突破瓶颈。 与21世纪之前的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不同的是,近20年来造纸行业获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多数为高校或科研院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主要是企业,且申报单位仅为一家居多;进入21世纪,获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体,且第一完成单位多数是高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变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广东、山东是获奖最多的两个区域。表1至表3统计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中,广东、山东分别占有6席,两者的获奖项目占总获奖项目的半壁江山。这与广东、山东两省雄厚的造纸产业基础、良好的造纸发展环境是分不开的。主校区设在这两个区域内的华南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最多,分别是5次、3次。 陈克复、陈嘉川、王双飞等教授是创新引领者。表1至表3统计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3次,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教授、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各2次。若加上表中没有包括的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相近等级的奖项,陈嘉川教授、王双飞教授、万金泉教授等是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力竞争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决定未来”。造纸工业是持续创新的行业,是前途光明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