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山林资源被激活 农户可用林权抵押拿贷款
 
http://www.paper.com.cn  2014-11-17 浙江日报

  素有“浙南林海”之称的丽水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市、全国南方集体重点林区市,靠山吃山, 2100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直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大资产,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其中,龙泉市又是丽水林业第一县。

  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权证和配套制度,这片“绿色资产”长期沉睡着,没有钱开发,也难以规模经营。砍树、挖竹笋、种坚果,基本上就成了村民利用竹山资源的主要方式。

  青山、林海、清新的空气,这些让城里人羡慕的家乡“珍宝”,对于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村民郑成喜来说,见惯不怪,并不觉得有多少价值。“采得多、管得少,收入有限,加上现在人工成本高,资源渐渐变鸡肋,许多山林没人照料。”老郑无奈地说。和许多村民一样,为了生计,每年他都外出打工,从来没有想过自家的山林能够为他带来多少财富。

  如今,改变悄然发生了。在历经全省统一的林业“三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山林延包之后,近年来,一场从龙泉兴起、在丽水市全面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破解了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以林权作为抵押物贷款和经营权发证等三大难题,也创新山区金融发展方式。

  “林改就是要唤醒大山里‘沉睡的资产’。”丽水市副市长任淑女说,丽水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使林权的责、权、利清晰化、稳定化和法律有效化,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功能奠定了基础。

  现在,山林真的活起来了。“活树变活钱”、“生态变资产”、“青山变金山”……品尝到改革甜头的丽水农民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心中的喜悦。

  林权之变

  经过“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明晰了山林权属,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不过,要发展生产,资金又是个大难题。和城里不一样,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山林等不动产虽握有《林权证》,不能随意交易,难以用作抵押,成为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活树”变“活钱”,搞活绿色银行?“关键是要让这些资产流动起来,可以交易,才有价值。”丽水市林业局项旭平局长说,“这就要具备有效的权证、评估机制和交易平台,缺一不可。”

  作为林权抵押贷款首批试点县,龙泉成立了县级林权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具备了林权登记、评估、交易等机制。

  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龙泉全面推广“林权IC卡”。林农凭着“林权IC卡”,就可以查询所承包的每一块山林的坐落位置、地形地貌、林地、面积、林木蓄积、山林价值等相关信息,并可依此IC卡直接办理林木采伐、林权抵押、林地流转等手续。据悉,目前龙泉已累计完成全市林地所有权100%和经营权70%的林权勘界工作。凭卡办理贷款时间也从一周缩短到半天。

  龙泉已经成为全省林权抵押贷款额度最多,受益农户最广的县。截至目前,龙泉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万笔17.2亿元。其中小额循环贷款余额7885笔4.8亿元,占贷款余额84%;林权直接抵押8702万元。全市52%的林农享受到林权抵押贷款带来的实惠,户均贷款达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林业生产、竹木企业、森林服务业,实现林业一、二、三产全覆盖。

  为了满足农户更多、更简便的贷款需求,龙泉还实行抵押创新。上垟镇花桥村惠农担保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龙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人介绍说,该合作社是当地村民共同出资50万元组建的,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的村级经济组织,旨在村级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个简便的流转平台,成为破解农村抵押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以前家里的林、地、房产都没办法用于抵押,农民们要想贷款,只有找人担保,费时费力。”获得10万元贷款的花桥村村民马上德说,“现在有了合作社,资产变活了,需要贷款,可以将山林、土地、房屋等证件抵押给合作社,合作社审核同意并签核意见章后,村民即可以到信用合作联社领取贷款,而且贷款的利率也有很大的优惠。我这10万元,一年节省利息4000多元,可以让家里多种2000多袋香菇了,算起来又增收了万把块钱。”

  林权抵押贷款让林农倍加珍惜自身信用。今年3月份,村里的担保合作社让花桥村有位曾经贷款逾期的村民感到信用的重要性,主动还清了老账。“以前路过银行、信用社都要远远绕道,现在在村担保合作社帮助下,还能再贷10万元。”这位村民感慨地说。“我们村原来有不少农民欠着信用社一两万块贷款,现在已经全部还清了。村民们都知根知底,天天见面。在自己村里贷了款到期后,大家还贷积极性更高了。”该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说。

  理念之变

  一直以来,生态公益林林农每年只能获取每亩十几、二十元的生态补偿金。这些生态资源如何变成更有效的资产?借助金融手段,龙泉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今年7月底,龙泉市住龙镇政府代表所辖水塔村与万向信托签下公益林收益权信托计划合同——“万向信托-绿色摇篮1号”。该村115户村民,有112户、共3.8万亩生态公益林参与了这次信托项目。这标志着首单以生态公益林地为标的的信托项目正式运营。

  林地信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水塔村村委会主任张定胜说,最大的好处是以前每年领一次的公益林补偿金变成了收益权证,合作社做担保,凭证可以作为抵押物,死钱变活钱了。以前农民贷款很难,一户贷款要找两三家去担保,很麻烦。现在有了凭证,而且利息也降低了,只要三厘多。此外,信托收益权凭证还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据测算,农民凭借凭证每年每亩直接增加收益2元,如果计算上激活林地资产后的其他金融价值,信托期内每5年平均每户可新增2.96万元的信托凭证资产。农户可以以其获得的信托凭证对应的信托财产价值按照一定折扣率进行抵押。若按80%的抵押率,则信托期内每5年平均每户可获得2.37万元的贷款。

  “引入信托将改变空守着绿色青山宝贵生态资源,没资金发展生产的尴尬局面。”龙泉市林业局局长徐怀坤表示,接下去,还将在龙泉全县推广这类生态林地信托项目。

  龙泉外向型林业龙头企业众多,获得的木材和加工品要进入欧美高端市场必须通过严格的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FSC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授权和监督,来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

  龙泉鼓励这些企业与林农合作,成立“企业+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满足FSC森林体系认证要求,规范林业企业对环境负责、对社会有利和经济上可行的森林经营行为,最终使生态、林农、企业三方受益。

  浙江能福旅游用品公司和龙声玩具公司就是首批尝试“企业+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的企业。两家公司与林农为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立了造林合作社,以“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对林产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龙声玩具公司为例,他们经营认证林地面积8284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5438亩,囊括了水塔村全部的公益林。2011年至2014年,公司更新造林850亩,抚育2480亩,投资苗木70000多株,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对于林农来说,在得到公司的补贴、返利的同时,每立方认证木材能多卖50元至60元,更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何乐不为!对于公司来讲,企业材料来源有了保障,又有资格进军欧美市场,名利双收!生态资源值钱已成为现实。

  龙泉更多生态资源正通过发展旅游业变现。“避暑型农家乐”、“高山养老基地”在龙泉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好山好水好空气”的龙泉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仅炉岙一村,全村就有21家农家乐,床位达300张。自2012年以来,当地炉岙农家乐接待各地游客达5万多人次,营业收入17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也由3000元增至8000多元。

  “在全市,我们将规划建设一个面积50多万亩的世界竹海公园,打造一批现代化生态旅游基地。让‘华东植物摇篮’变成林农的真金白银。”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介绍说。

  生态变现,让村民环境意识大大提升。“以前是砍树,如今是看树。”村民说, “我们村大片的原始森林都是宝贝,就连自家的毛竹也是隔一年才砍一回。”

  机制之变

  金秋早晨,龙泉市上垟镇种植大户郑自友正跟几个工人在地头上忙碌着。在他身后的山头,今年刚刚种下去的香榧正在成长。“每亩40棵,还套种着茶叶。等明年开春,就是绿色一片了。”郑自友指着还有些光秃的山头说。

  老郑原本是在福建做木材生意的,偶然间了解到种植香榧、茶叶等经济树种前景好,于是毅然回家承包山地。起先都是东家承包三四亩,西家承包五六亩,不成片,而且是跟林农私底下签的协议。

  “手上拿着上百本林权证,心里还是不踏实。”郑自友说,林业经营投入大,投资期限长,回报慢,万一投入后农户反悔,损失就大了,此外,一些农户外出难联系上,造成砍伐树木等难题。

  随着去年8月龙泉推出了《龙泉市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作为证明林地流转关系和权益的有效凭证,并作为林地流转受让方实现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和其他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权益证明,在保护林农切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消除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

  “《流转证》的发放,实际上是对流转的林地经营权进行确权,为林地流转受让方实现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和其他行政审批等事项提供权益证明。”龙泉市林业局局长徐怀坤说,“这不仅促进了经营大户放心地去流转、投入和经营,还允许经营大户拿着该证到银行抵押贷款,解决融资难题。”

  这项制度推行以来,龙泉市已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139本,林地流转面积达32199亩,流转证抵押贷款67笔,数额达2907万元。首批领到流转证的郑自友放开膀子谋发展,今年一口气流转了200户林农的2200多亩林地,并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

  此外,龙泉还在保障农民的权益基础上,引导农民探索林权流转、规模经营新模式,采取转让、分成、租赁、托管、入股、互换等方式进行林权流转,形成了“林保姆”、股份制企业、租赁经营企业等多种规模经营主体。

  龙泉不少农民无心守着那点吃得饱、富不了的山林,选择了外出经商、务工。山林疏于管理、林相破败、林地退化,经济与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山林没人管是不行的。我不忍心看着山林荒废,就想替他们管起来。”道太乡王庄村农民周水其左思右想,脑中冒出了代管山林的想法。从2006年起,他以代管、收益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管护了本乡9个村132户(含集体)的疏林低产山和荒山2.1万多亩,其中荒山造林1000多亩。他所造林的山场,苗木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长势喜人。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谩骂、诬蔑、诽谤!
 
用户名   匿名发出 
  相关新闻  
  ·山林资源被激活 农户可用林权抵押拿贷款  ·资阳市四措并举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林权改革 科学促进兴林富民  ·重庆将推出“健康森林计划” 改造提高森林质量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划定三大林业生态红线 推进美丽陕西建设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