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树如何变活钱,青山如何变银行?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吉瑞家庭林场的卢家群2015年通过林权抵押获得3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发展立体生态林业,年收入达520万元。
在新一轮林改中,以卢家群为代表的家庭林场只是三明市创新林业经营主体的一种形式。截至2015年年底,三明市累计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组织1945家,经营面积704万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41.5%。
记者从福建省改革办了解到,三明市针对上一轮林改中遗留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面推进新一轮林改,走出了一条“林农得实惠、企业得资源、国家得生态”的生态富民新路。
亮点1:创新经营主体
破解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状态分散化,推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走进尤溪县西城镇上源村,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这样的生态画卷得益于林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曾经长期“卖山度日”的上源村,近年来引导村民成立金源林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经营村集体收回的林地,既保住了林木和生态,又实现村集体和全体村民的共赢。
在“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将乐县,当地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公司+基地+林农”经营模式,引导上市公司金森林业等龙头企业开展村企联合经营、林地托管经营等模式,通过成立股份公司与林农合作造林,既保障了林农利益,又扩大了林企的资源规模,更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三明市在前一轮林改明晰林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体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林业经营模式,培育多元化的林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累计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组织1945家,经营面积704万亩,覆盖面积达到41.5%。
三明市政府分管领导表示,三明市上一轮林改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集体林地均分到户,调动了千家万户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林业生产关系、林农林权利益发生重大调整,出现了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状态分散化、林业管理复杂化等一系列新情况,林业经营效益和林农收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面对这一问题,三明市在保障林农对林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林地经营权,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让林农享有更丰厚的收益,形成“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林,但人人都可从中受益”的格局,促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点评:新一轮林改要突出创新经营主体这一核心。
三明市的做法表明,深化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把创新经营主体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推动林地产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把林地资源这一最重要的要素激活起来,让林农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亮点2:盘活林业资产
破解林权融资难题,活树变成了活钱,叶子变成了票子,青山变成了银行
在三明市上一轮林改中,林业资源明晰产权后成了一种资产,但如何将这种资产盘活并转化为资本,成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
2015年6月18日,沙县森林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沙县农商银行、林权抵押人杨孙忠、借款人沙县富口镇泌园家庭林场四方签订了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收储协议,标志着全国首笔林地经营权证、中幼林抵押贷款30万元得以发放。
记者了解到,在新一轮林改中,三明市把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林业发展作为切入点,积极搭建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推进林业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覆盖各县(市、区)的12家林权收储机构,既为林农申请抵押贷款的林地进行评估,又为银行出具贷款建议书。先后推出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流转支贷宝、林业互联网金融P2P等林业金融新品种,2015年以来全市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6.5亿元,累计林权抵押贷款总额86.3亿元,余额39.1亿元。
据三明市政府分管领导介绍,破解林权融资难题,着力点在于打通林业与金融的通道。三明市通过搭建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等“五位一体”的中介服务平台,建立起与林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体系,既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困扰,又为林农和企业贷款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林权长期按揭贷款的破冰前行,使林权证与房产证一样,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属性,成为林农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走活了林业发展的一盘棋。
点评:新一轮林改要通过林业金融创新来盘活林业资源。
三明市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把活树变成了活钱,把叶子变成了票子,把青山变成了银行。三明的实践进一步证明,深化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在金融机构、企业、林农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加快推动林业金融创新,真正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化资本,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亮点3:抓好配套改革
破解林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化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步推进
在“中国林改第一村”所在地永安市,自2013年起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新机制,目前这项改革试点已拓展到福建省的7个县(市、区)。针对商品林限伐和林农要求采伐的现实矛盾,三明的永安、沙县、尤溪等地正建立多元化融资模式并加大赎买力度,2015年以来全市已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2.8万亩,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融合。
如果说商品林赎买代表了林改市场化的一大突破,那么三明市用来激活大山活力的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也同样熠熠闪亮。近年来,三明市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探索完善产权流转、资金投入、产品流通、资源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林改整体效益。
一是探索建立林地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出台《三明市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试行办法》,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动林地合理流转,激活经营权。截至2015年10月,全市林地经营权流转929起、面积26万亩、交易额5.4亿元。二是探索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推行基于乡镇的生态公益林“五结合”“双统筹”“一界定”机制,全市730万亩生态公益林已全部落实管护责任。
三明市政府分管领导告诉记者,林改能否真正激活大山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能否及时跟进。三明市针对上一轮林改后续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不足问题,在新一轮林改中坚持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同步推进,围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林业金融创新,积极跟进产权流转、资金投入、产品流通、资源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点评:新一轮林改要抓好配套改革这一重要环节。
三明市的做法启示我们,推进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突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推进主体改革的同时,协同推进配套改革,形成一套有利于林业发展、林农增收的体制机制。
亮点4:兼顾各方利益
破解林改利益冲突,真正实现“林农得实惠、企业得资源、国家得生态”
致富在山,希望在林,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林农、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成为三明市的一大抓手。
记者获悉,在推进新一轮林改中,三明市先后建成三明市林权交易网、福建(三明)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林品汇网上商城、三明市林业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规范林业资源评估、伐区调查设计、木材检验等中介机构,组建种苗繁育、造林、抚育、管护、采伐及工程监理等专业组织466个,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等众多改革举措的汇聚,使得“生态三明”成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名片。2015年4月,《福建省三明市创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的确认,三明市由此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
三明市的林改成果和生态建设为何独树一帜,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耀明认为,三明市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于建立了一套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体系。在鼓励发展股份林场、林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上,合理确定村集体与林农的分配方式和比例,既保障了林农合法收益,又保障了村集体收入。在推动林业金融创新上,统筹考虑收储机构、银行、保险、林农、企业等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度设计突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点评:新一轮林改在制度设计上要兼顾各方利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调整,需要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实现利益的再平衡。三明市的特色林改之路充分说明,在推进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只有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使制度得到各方面的认同,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