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正式”创业,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
|
|
http://www.paper.com.cn 2003-07-04 11:08:53
《中国企业家》 |
梁光严 |
|
|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法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中国缺少这些东西,但中国经济却迅速发展起来了,1990年代年均增长8.35%。这颠倒了商业常识,其中显然有些奥妙,让人难以理解。
2002年4月22日,美国旧金山Wharton大学召开了一次题为“中国管理的未来”的会议,Wharton金融学教授富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等人提出了一种有趣的答案——中国的成功,关键在于“非正式”部门的迅速发展。
所谓“非正式部门”,艾伦等人的定义是:所有不是政府控制或不上市的企业。经济中的这一块,依赖文化规范和经济竞争等因素来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更多的依靠信任纽带和声誉获得资金,而不是依靠传统的西方式资本来源。艾伦 说,“银行和股市并不是那样重要,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是非正式部门”。而且,西方的经济增长模型不了解自己对非正式部门产生的影响,可能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害处。
艾伦等人支持其观点的证据是:1995年至1999年间,国有企业和政府控制的上市企业每年只增长4.65%,而非正式部门却增长19%。同一时期,非正式部门年平均雇佣了所有非农业部门工人的67.5%。非农业部门由两类企业构成。一是半国有的企业,由政府与地方社区或机构共同拥有;二是私有企业,由中国公民和来自港、台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
为了说明非正式部门创业和运行的方式,艾伦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曾在Wharton学习的学生,回国后成功创办了一家大型服装公司。她不是依靠银行和风险资本家的贷款,而是依靠她与一家国有服装公司的联系。通过利用与其他伙伴企业和工人的关系,她在短短五年之内创办了有5家工厂的公司。“他们真的不需要借钱。这是商业信誉的一种形式。是靠声誉做到的。”
艾伦认为,考虑到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和法制的状况,这种“非正式的”创业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他在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情况时发现,在涉及到股票持有人权利、贷款人权利、法制中的腐败和管制方面的障碍时,中国得分甚低。但如果只看中国的金融和法律制度,会妨碍人们看清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艾伦认为,这样的观点,起因于美国学术界的偏见。
为了理解中国的成功,艾伦等人还考察了其他理论。其中之一是根据对中世纪贸易商的研究形成的。11世纪的商人能通过创造某些机制克服缺乏法制的障碍,这些机制依靠的是声誉、不言明的契约关系和联合。艾伦等人认为,中国现在可能正处于同样的情况。体现在儒教中的共同价值,可能也为中国“涡轮式动力推动的”非正式经济提供了文化基础。在会议前完成的一篇论文中,艾伦等人写道:“(儒教)显然界定了家庭和社会秩序,这与西方关于法律规范应当如何制定的信念很不相同。尽管这套信念从未正式写入法律,但它对中国人有着深刻影响,未来仍将如此。”
除了文化价值之外,竞争本身可能也推动着中国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艾伦提到日本的例子。在从属于国际竞争的产业,如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日本公司在世界上领先。但受保护的建筑产业则缺乏效率。同样,中国非正式部门的商界领袖忙于在市场取胜,在不受投资者接管或政府监督等威胁影响的情况下,把企业管得很好。
谈到筹取资金,艾伦等人发现,“自筹资金”在非正式部门中十分关键。合股企业的创业者和领头人不是转向银行或各级政府,而是习惯通过当地社区和来自国外的投资者筹钱,或通过从企业或机构的非正式借贷。
艾伦等人指出,现在至关重要的是要更多了解中国经济,尤其是要收集更多的有关非正式部门的信息,因为它处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忽视这一部分,同时又把中国描绘成发达国家面临的风险,会杀掉让这个国家下金蛋的鹅。要谨慎,不要“试图通过追求那种传统的改革”而伤害这一部门。中国的非正式部门,也许能为其他谋求推动经济扩张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训,甚至为发达国家提供经验。
北京大学的张维迎(他也参加了这次“中国管理的未来”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正处于介乎二者之间的“管制经济”阶段。中国的企业受累于“管制经济”是显而易见的,但管理经济中也有很多鞭长莫及的地方,很多中国企业家在这里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 |
|
|
|
|
|
|
|
|
|
|
|